-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行为因素及心律失常
心理行为因素及心律失常1999年纽约的Rozanski教授提出,由焦虑、抑郁、某些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的生活应激等5种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和生活节奏以及A型行为等),通过激活交感和内分泌机制和血小板活性等机理,可促发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其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2005年,Rozanski等[1]明确提出行为心脏病学(Behavioral Cardiology),心内科医师应通过检测,早期发现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层,并进行早期干预,以减少甚至阻止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Kanwischer等[2]报道286例恶性心律失常经多次复苏成功的病例,恶性心律失常由多形性室速、扭转型室速与心室扑动、室颤等构成;事后追问病史,发现心律失常与心理行为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在发病前均有强烈的负性情绪发作,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较差,呈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与负性情绪的严重状况是一致的;作者认为如能早期检测,及时发现其心理行为的异常,并早期加以干预,这对于减少或阻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必要的。Creighton[3]对14例心源性猝死(SCD)者进行尸检,并未发现有明显的结构异常,在对编码为心律失常的基因区域进行直接测序时,鉴定出有3个异常的基因突变,此基因有Ryanodine受体II型(RyR2)突变为R414c、R2401L和F2331s。作者的结论是与心律失常相关联的RyR2发生了成簇基因突变,促发儿茶酚胺激发型多形性室速,并演变为室颤以及SCD。
1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理行为危险因素[4]
1.1紧张
持续的紧张工作可促使早搏的发生率显著增加,通过心电监测可发现持续的紧张使早搏的发生率增加2倍以上,其中95%为室早,60%为室上早;在室早中有25%为室早连发或多源性室早。
1.2噩梦
做梦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生理反映,噩梦经常出现在惊恐或激怒以后,伴有心律加快、冷汗、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经常噩梦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甚至发生SCD;噩梦通常发生在快速动眼(REM),以每夜睡眠7.5 h计,REM期为90 min,在此期发生的心律失常要显著高于其他时段。
1.3负性情绪
在一组20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发现心律失常76例?(36.69%),其中室早44例,室上早16例,室上速10例,房颤6例,该组的原发病为冠心病伴有高血压,经心理量表检测发现有显著负性情绪者116例(51.60%),主要为过分紧张焦虑?(46.55%)、过分压抑(30.17%)以及显著的猜疑(23.28%)。
1.4A型行为(我国习惯称为A型性格)
1959年美国学者Friedman等提出以时间紧迫感、快节奏、高效率以及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过强为主要特征的A型行为是促发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1978年美国宣布确认A型行为是促发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A型行为人群易反应为恼火(Aggravation)、激动(Irritation)、愤怒(Anger)和不耐烦(Impatience),即著名的AIAI反应;AIAI反应是促发包含严重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血管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A型行为人群中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在一组150例由心理因素促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A型人占了104例(69.33%),B型人(宁静、沉默、缺少竞争意识)和M型(中间型)的总和为46例(30.67%)。
1.5D型行为(性格)
1998年荷兰学者Denollet首先报道D型行为易患心脏病,D型行为的特征是孤僻、不合群、沉默、冷漠、消极、固执、容易烦躁不安;2006年Denollet等[5]对337例冠心病患者观察D型行为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平均观察了5年,共发生46例(13.65%)心血管事件,其中包括4例SCD。D型行为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4倍以上,其风险比(OR)=4.84,95%CI为1.42~16.52,P=0.001;经校正传统的危险因素后,D型行为依然是预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焦虑和抑郁两种心理因素相加的OR=2.01,95%CI为0.99~?4.11,P=0.05。作者认为D型行为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比焦虑和抑郁两种因素相加的作用更大。
2促发作用
2.1焦虑和抑郁显著增加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美国杜克大学的Walkins等[6]应用恐怖性焦虑量表与贝克抑郁量表对94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男660,女280)进行检测,在中位时间为3年的随访期间,有97例(10.32%)发生了室早和短阵室速,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恐怖性焦虑量表测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