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棘豆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进展.docVIP

藏药棘豆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药棘豆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进展

藏药棘豆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进展【摘 要】:从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藏药棘豆的现代研究概况加以介绍,为从棘豆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藏药棘豆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4;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属植物属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约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余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1。棘豆属植物中有许多种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但本属植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在民间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藏药棘豆(称“莪达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药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为豆科植物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轮叶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为药材使用。镰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轮叶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滩,主要产于西藏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和前苏联(中亚)亦有;小叶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滩、砾石地,产于西藏、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东西伯利亚)亦有2~5。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肿痛、外敷治疮疖肿痛。藏医记载其有毒,因而受到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自1929年由Couch从O.lambertii(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得到生物碱类成分起,经过化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工作,已从二十余中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0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机脂肪酸、醇、醛、烷类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郑尚珍等用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从检出化合物类别看,绝大部分为醇、酯、酮、酸类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种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组分有16种,占精油总含量的70.84%7。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确生等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个黄酮醇苷元与糖基形成的黄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单体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C3′.4′-OH及C3-OH与其消炎、解热的活性相关。此外镰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与黄酮类化合物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8。 1.2 生物碱类 镰形棘豆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确生等从镰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到野决明碱thermopsine、臭豆碱anagyr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白羽扇豆碱1upanine、棘豆碱Aoxytropine A和棘豆碱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镰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而羽扇豆醇是从镰形棘豆中分离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确生等应用GC-MS技术对镰形棘豆中油脂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3%8。 2 药理毒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镰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药理作用,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1 抗炎作用 从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中分离出鼠李柠檬素和一未经鉴定地棕色粉末,这两种成分为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烫伤性早期渗出反应,抑制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5,9;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本身无皮质激素样作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