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水浒传》武松的“加倍”性格引发对“以德治国”的反思
内容摘要:《水浒》中武松的性格以爱恨分明,嫉恶如仇著称,而他的敢做敢当做派更是历来赢得民众的喜爱与赞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共戴天之仇必加倍奉还”是武松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高度推崇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加倍”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限度,故过犹不及。对美德和自律精神的追求固然值得称颂,但过了度便会弄巧成拙。向来推崇“以德治国”所暴露出的中国人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实事求是精神的欠缺似乎更值得反省和深思。
关键词:《水浒传》 武松 过度 德治
一
《水浒》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二回用连续十回的篇幅集中描写武松,足见其分量之重。他的形象特征鲜明,令人印象深刻。武松的事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其中以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最为著名。一方面,他武艺高强、刚正不阿、敢作敢当,这些品质令其广受赞誉;另一方面,他的脾性爆烈、蛮横无理、张狂鲁莽,这些缺点也显而易见,颇为人诟病。他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英雄人物的化身,然而正是这有血有肉,真实又鲜明的个性活灵活现地展现成为这一人物形象塑造最成功出彩的地方。浓厚的生活气息,令其好似一个急躁鲁莽,又好打抱不平的邻家小哥般亲切可感。
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心思缜密,不乏智谋,寡言少语但目标明确。他原本有很强的道德感,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心,他有建功立业的俗世抱负。他武功高强,居然能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凶猛可怕的恶虎;他伸张正义,为报其兄长武大郎被杀之仇,以不惜同归于尽的决绝姿态杀掉阴毒而不受妇道的嫂嫂及其恶霸一方的奸夫;他知恩图报;在孟州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而醉打蒋门神助其夺回了快活林酒店。正是这样一个以非常正面的形象现身的好人却几次三番遭受不幸。贪官污吏的暗算报复,将其逼入绝境。忍无可忍的武松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终于放弃了他建功立业的虚幻理想,彻抛掉道德的沉重负担,大开杀戒,这便是著名的血溅鸳鸯楼。这一情节一直被诟病过于血腥暴力,他也被指责滥杀无辜。然而这“滥杀无辜”却是十分必要的,正是此处体现其“加倍”的烈性,。“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复仇的决心一旦下定,那破罐破摔的极端做法又谈何理智呢?“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一死!”要的就是个痛快,死而无憾!于是直到“血溅画楼,尸横灯影”,“这口鸟气,方才出得松臊。”①看得出,作者在他身上强调的也是一个“逼”字。当武松只有杀人这一条路可走时,杀人的标准也就不再象以前那么精确,而由于这种模糊,道德的约束也随之瓦解了。正如艾.弗洛姆所说,“残杀可作为人超越生活的一种途径。通过成为一个动物,从而摆脱理性的负担来寻求生活的答案。血就是生活的本质;流血则是为了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强者,从而凌驾于一切人之上”。②
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谅解甚至忘却,人们一如既往地喜爱武松,归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共戴天之仇必加倍奉还的人生信条。“加倍”二字是关键点,他的所作所为夹带着一种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急烈,宁可过而无不及的气势。二、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杀人者,武松是也。”是何等的豪气冲天!勇敢刚毅,以强者的姿态打败了一切暗黑邪恶的势力。这样的一个是市井中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软弱畏缩的广大群众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统治怨怼极深,却敢怒不敢言,有苦道不出。武松这样一个为民除害,伸张正义的好汉形象的出现堪称大快人心,他能为己所不敢为,达己力之所不及,深受压迫的百姓终于能在他这里获得代替性的满足感。他们找到了另一个无所不能的自我,深埋心底的压抑、激烈,愤怒情绪得到了最彻底地释放。
二
对武松的“过度化”性格受到推崇的文本原因已在上文作结。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一种性格之所成为经典实有其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其实稍一思索便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德似乎一直隐含着一种对过度化的追求。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之为读书;卧冰求鲤,卖身葬父之为尽孝;两肋插刀,赴汤蹈火之为友谊;这些历代传诵的美德故事无不带有对度的把握失衡的问题,甚至因过于夸张而显得虚伪造作,有些甚至含有严重的逻辑矛盾。比如卧病求鲤这种虐待自己身体的行为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关于孝的教谕不就是一个有明显矛盾的例子吗?过度似乎已成为中国人审美观中的一则重要标准,添油加醋,火上浇油等也都成为描述事物的必要加工手段。似乎无论何种情绪都需要向超常态的方向扩大一番才能发挥应有的感染力。
又如季羡林先生所指出的,对爱国主义和道德约束力的强调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两大特点。世界上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性,道德和爱国主义作为维护稳定的两大重要力量在每??民族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