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地理实习
土壤地理实习 第三小组 实习内容 观察土壤剖面 学会调查方法 会做实验 土壤系列(三种) 阴坡土壤 阳坡土壤 森林土壤 从山脚到山顶的土壤变化 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腐殖质层越来越薄,底下的土壤发育越来越简单,由A、B、C多层次变为A、C 2、随着坡度的变化,越是陡峭的山坡(坡度大),土壤腐殖质层越薄。 3、坡的中下位土壤腐殖质层比上坡要厚,整体的土层深度中下坡要比上坡厚 成因分析 1、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并且坡位越靠上,土层受到的淋溶冲刷作用越强,导致上坡腐殖质层物质不能累积,堆积到中下坡,使得中下坡土层厚,上坡土层薄 2、地表砾石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变大,在山顶的土层很薄而夹杂着很多砾石,这就为山顶的强淋溶提供依据 3、坡度越小坡位越下,越能收集上层淋溶而流失的土壤,使得A层厚且发育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较小 back 从山脚到山顶的变化 规律及成因分析 1、阳坡的土层在接近河漫滩的下位土层较厚,从坡脚到坡顶还是遵循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坡位越上则淋溶作用越强 2、阳坡的中坡位几个剖面的A层均为0,坡度也是越来越大,解释了阳坡植被少且生长状况不好的原因。但是到最上位由于坡度减小,腐殖质层累积,所以在该阳坡的上坡位腐殖质层出现反常增多 3、 back 从山脚到山顶的变化 规律及成因分析 1、还是遵从海拔越高、坡位越上及坡度越大则淋溶侵蚀越大。 2、森林土壤易受植被影响,导致土层不同于阴阳坡的规律。比如我们调查的森林土,由于中坡位的植被长的茂密,虽然坡度很大但其腐殖质层还是很厚,及树木能有效地阻挡淋溶流失 3、森林土层的发育还受到腐殖质层的影响,影响土层发育和结构 阴坡土壤、阳坡土壤及森林土壤的同一高程(1650左右)比较分析 阴坡 阳坡 森林 1、同一高程上阴坡和森林土层都比阳坡要厚,并且层次要复杂(多出粘化层和砾石层) 2、同一高程上阴坡和森林土壤的腐殖质层比阳坡都要厚,发育都要好,有团粒结构出现,而阳坡则多为黑沙土。 3、同一高程上阴坡和森林土壤的植被覆盖度要比阳坡好,抗剪切力总体较高,可以较好的保持土壤,促进土壤发育。 土壤剖面调查方法 1、从剖面的周围环境入手(测坡位、坡度、坡向) 2、分析剖面的母质来源及形成(如淋溶作用、淀积作用) 3、看剖面土层颜色,初步确定分层 4、测量每层的质地、结构和紧实度,确定分层 举例说明 1、地形:阴坡,坡向100°,坡度8°,坡脚, 116°06.112E , 41°31.991N,海拔1647m,时间15:45:41 2、看母质,分析是黄沙、砾石、还是片麻岩 3、看剖面图层颜色,可以初步确定三层:腐殖质层(A)、砾石层、淀积层(B) 4、分析质地、结构和紧实度,从而细化分层:Ah1,Ah2,砾石层,Be,Bt 分析 在B层中出现了Be,为还原淋溶层,结合当时当地的环境可以判断为冻融层,因为该层为白色夹杂铁锈和锰,所以可以判断为氧化还原作用,从而确定该过程为潴育化过程,而潴育化过程需水,所以判断该层为临时性隔水层,再加上此处气温为高寒,所以确定为冻融层 实验 毛管支持水 饱和含水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