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和民间文学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和民间文学关系

《聊斋志异》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09文秘2 徐栋梁 20091004241 摘要:《聊斋志异》是清代的一部优秀的文言笔记小说。它是中国古代文言笔记小说的高峰,是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与前代小说不同的是,它已经摆脱了以前多是对资料进行记录、收集、整理的范围,而是文人创作的产物,是作者蒲松龄的独立著作。但是,它也并没有达到纯粹“独立”、完全虚构,即使是谈论真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也仍然并未摆脱现实,而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聊斋》吸收民间文学,又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着民间文学,丰富着民间文学。本文就从《聊斋》如何吸收民间文学方面进行简略地探讨。 关键词:《聊斋志异》 民间文学 继承 一、对民间文学中反叛精神的继承 《聊斋》关注的人物大多是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塑造了包括村姑、少年、翁媪在内的农民,以及工匠、医生、渔夫、猎手、艺人、奴婢、隶役、小贩、妓女、屠夫、蛇人,甚至酒鬼、赌徒、偷儿、帮闲、无赖等形象。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们多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真切质朴的小人物,是老百姓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普通人。在作者的笔下,即便是大家闺秀也透着乡野的灵气,有着农村姑娘大胆泼辣的性格。在那些描写妇女婚姻、爱情的作品中无不透着蒲氏对封建礼教男权思想的反叛,和对平等、自由、民主生活的追求。 《聊斋》中有勤劳质朴的《绩女》、《农妇》;有为爱而生、冲破礼教的《阿宝》、《瑞云》;有坦然言爱、花妖狐媚的《阿英》、《香玉》;也有像《侠女》、《商三官》、《庚娘》那样疾恶如仇、武艺高强、机智杀敌的女英雄。这些敢恨敢爱,复苏着人性的痴男怨女,正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下人性的反叛者。这些女才子、女英雄实际是祝英台、花木兰的翻版,是民间巧女型故事的生动再现。 贫困的生活,潦倒的仕途,使他更贴近平民,更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在《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作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府道衙门,还是在阴曹地府,上自官府、冥王,下至狱吏、小鬼无不见钱眼开,随心所欲地蹂躏着老百姓。蒲氏借《梅女》老妪之口骂贪吏是“江浙一无赖贼,买得条乌角带,鼻骨倒坚矣,汝居官有何黑白?袖有三百钱,便而翁也”。这是对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鞭挞,也是对封建腐朽官吏制度的反叛。 二 、民间语言的运用 《聊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方言、口语、俚语、谚语。为了与文言的语言风格相和谐,作者并不是把这些民间语言直接用于作品中,而是对其稍加修饰,有时并不改动它的句式,只在原话上加减几字使其成为文言文。 除了上述的修饰方法外,作者有时只是保留民间原意,而在语式上加以改动,使其成为文言文。 由于借用了民间语言,所以能克服文言文的呆板,使人物有鲜明的个性,把人写活,能够从说话看出人的个性来。语言越贴近现实生活,给人的感觉也就越传神逼真,读起来也特别亲切有味。 三、 故事的来源取材于民间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可见他喜欢搜集民间有关志怪的材料,听别人谈论这方面的故事,然后记下来写成文章。他人也有题辞形象地表现了蒲松龄对民间素材的搜集工作,如王渔洋题:“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戊子昆仑外史张笃庆题:“冥搜镇日一编中,多少幽魂晓梦通。五夜燃犀探秘录,十年纵博借神丛。” 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形象:“相传先生居乡里……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甖,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论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这些他人之叙述虽然不全真实,但是蒲松龄对民间素材的收集却是没有疑问的。 从文中叙述的口气来看,近五百篇的故事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蒲松龄采自民间的,文中有明确的姓氏籍贯等的记录。如《考城隍》写其姊丈之祖宋公之事,《巧娘》采自高邮翁紫霞客,《诸城某甲》是“学师孙景夏先生言”,《狐梦》是其友毕怡庵讲述的,《孙生》写“余乡孙生”之事。虽然这些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仍值得怀疑,但是故事来源于民间却是肯定的。 但是若说《聊斋志异》就是经过蒲松龄搜集整理的民间鬼怪故事集则是片面的。《聊斋》建立在蒲松龄对民间鬼怪故事的搜集整理基础之上,没有这种先期工作,不可能完成这样一部巨作,但是并非一部民间鬼怪故事集,书中只是一部分故事取材于民间,而非完全是简单的收集整理的作品。 四、 对民间文学艺术手法的借鉴 作者多采取民间文学的叙事模式展开叙事,即:给读者得到满足的机会,让坏人得到恶报,好人得到善报,大团圆,大快人心!故事中的如意结局往往不是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争取来的,而是意外地由超自然的力量完成的。这种超自然力量的直接代表者是神仙、狐鬼以及各种植物神、动物神、地方神等,他们神奇变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