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第 3O卷 第 4期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VoI.3O No.4
2003正 l2 月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 Dec. 20o3
中国小麦条锈菌条 中32号的命名及其特性
万安 民。 吴立人。 金社林 姚 革 王保通
(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北京 100094;2.甘肃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兰州 730070;
3.四川农业科学院植保所 ,成都 610066;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
摘要 :条中32号(原 Hybrid46致病类型3,简称 HY-3)是 1991年首次在青海湟
中的小麦品种红阿勃上采集到的。从其毒性基因谱、对生产品种的致病 范围和
近年来的出现频率衡量,预测其在 以后一段 时间内仍将是我 国的主要优势小种
之一,2002年经全国条锈茵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研究决定把 HY-3命名为条 中
32号。条 中32号小种的出现和近年来的持续发展对我 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流
行及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将增加我 国条锈病流行潜力并对生产构成一定威
胁 。今后应对其动态进行连续监测,并研究应对措施 ,如开展抗病预见育种、病
害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等 ,综合治理其危害。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小种 ;生理专化 ;病害流行
小麦条锈病是我 国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在治理这一病 害中,品种抗病性的屡屡丧失
是制约抗病性利用的突出问题。要有效利用抗病品种 ,必须了解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和
变化,因此条锈菌小种及其群体结构的连续性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预测病害流行和
抗病品种抗性寿命和进行抗病性预见育种的前提,也是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延缓抗性丧失
和病害持续治理的基础。我国条锈菌小种研究从 1957年开始 ,对我国抗病育种及病害治
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J,也为研究小麦条锈菌与小麦品种互作和演替变化规律提供 了
有价值的数据。笔者就条中32号的发现、命名及其特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菌标样采集 全国小麦锈菌小种及品种变异监测协作组成员 、全国各主要麦区的
植保和育种工作者每年采集小麦条锈菌标样 ,并及时送往各小种鉴定单位。采样 田包括
未进行人工接种的试验地和生产用地 ,寄主包括 自生麦苗、秋苗、返青苗和各生育期小麦
植株叶片。标样经单病斑分离纯化后鉴定 ,新小种、新致病类型菌系均是纯化的单孢系。
菌系保存和繁殖方法同汪可宁 的方法。
基金项 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 目、农业部农科协作组 “全国小麦锈菌小种及品种变异监测协作组 ”项
目和 “十五”国家攻关项 目(2001BA509B03)资助
作者简介 :TY安民(1963一),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条锈病研究 (E-mail:anmin.wan@163.coin)
收稿 日期 :2002—03—05
维普资讯
植 物 保 护 学 报 30卷
1.2 新小种的鉴定 17个 中国鉴别寄主 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统一繁殖提供 。接种和鉴
定方法同汪可宁 的方法。温室平均温度保持在 (14±3)0=【,每天光照 10~14h。
1.3 毒性谱和致病范围测定 含有已知抗条锈基因的国际鉴别寄主和载体品种 (系)由
荷兰农科院植保所提供原种 ,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繁殖备用。小种毒性谱测定方法见杨
华安等 (1990) J,小种致病范围测定方法见吴立人等 (1988) 。供试小麦品种来 自中国
农科院及陕西 、甘肃、四川、河南、山东和河北等省农科 院作物所和植保所,采用接近生产
的方式种植小种圃,地点设置在北京市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内和甘肃甘谷锈病试验 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条 中32号的发现
由于 1992、1993年对繁 6和绵阳系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监测结果给锈病研究人员提出
了警示 圳 ,从 1992年开始 ,我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中加入了携带抗条锈基因 yr36和
Yr4b的载体品种 Hybrid46。当时发现采 自四川、甘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