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一、传播法的概念 传播法是调整传播活动 中各种法律关系,保 障传播活动 中的社会 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 ,传播现象应该和人类 的历史一样古老 。当 人类懂得用抚摸来 问候,用眼神表情达意,用声音的高低长短通报喜悦 或危险时,他们实际上 已经理解了传播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面对面 的交往是最常见 的社会作用形式 。因为没有书籍 、报纸之类 的 传播媒介,对话应该算是最具社会性的传播方式。在 中国古代, “非礼 勿视、非礼 勿 听、非礼勿 言、非 礼勿动 ”的儒家 思想里 ,传播 成 了维 持社 会秩序 的手段 。 在实行封建制的时期,西方各国的封建统治阶级通过立法手段,建 立起严酷的传播统治,对新闻、出版等传播事业进行钳制与迫害。中国 历代王朝 的文化政策 ,也可一 言 以蔽之:“民可使 由之 ,不可使知之 。”因 此,对社会上 自发的言论和出版活动 (即口头信息传播和手抄的或印刷 的书面信息传播 ),都予以高度重视并绳之 以法。 在资产阶级革命 中,新 闻传播界 内外 的进步人士举起新 闻 自由的 旗帜 ,同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进 行 了反复较量 ,最终确立 了新 闻 自由 体制 。以资产阶级新 闻 自由为基石 的新 闻体制在欧美各 国确立后 ,其 新 闻传播法制进入 了一个稳定发展 的时期 。对新 闻 自由及其滥用 的理 解 的不断变化 ,是这些 国家新 闻传播法制建设 的基本 出发点。调整与 规范新闻媒介与国家、政府的关系,特别是新闻媒介批评 国家、政府的 第 2 页 权利 ,是西方新闻传播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 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法制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各个部 门的法律 已在不断颁布与完善 。近年来 ,我 国的立法 比较注意对公民 人身 自由权利的保护,遗憾的是在一系列立法实践过程 中,唯独事关社 会方方面面 的 《传播法》没有制定出来。《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以下 简称 《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条文中,对公民 的人 身保 护 都有 明文规 定 ,而对 新 闻 自由、知情权、采访权、报 道权、舆 论监督权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相 比之下,传播法制相对落后。 传播法学,是许多部 门法学中的一门。传播法学从世界范围来说, 尽管是一 门并不陌生 的学科 ,但在新 中国却还是崭新 的。教材 的内容 和体系,有待于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中国的传播法学,自然立足于本 国,从我 国现行传播法规、政策角度进行 阐述 ,截至 目前,《中华人 民共 和国传播法》尚未颁布,本书主要就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法律、法规并 结合多年来 的传播实践进行详细 的介绍,同时也注意吸取 国内外典型 案例的经验,以资借鉴。 二、传播法调整 的对象 从传播法的概念就可 以看出它所调整的对象。 前面说过,传播法是调整在传播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而其 中主要是调整在传播活动 中,传播媒体、传播者与其他有关各 方当事人所发生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关系。传播活动是 以媒体为工 具,以社会为舞台的,一旦发生纠纷就要找相关的主体 ,会产生各种法律 关系。所有 以上这些关系都是民事、行政、刑事法律关系。一方负有义 务 ,另一方就享有权利 。此外,传播法还规定传播媒体、传播者 的法律地 位,一旦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将对该行为进行认定及处罚等。 第二节  传播法的主要 内容 一、广义的传播法与狭义的传播法 传播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法是指规范传播活动的所有 第 3 页 法律、法规 的总称 。既包括专 门法,也包括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的条 款 中的内容 。狭义的传播法则仅指 以传播法为名称 的单行法律文件 。 它包括 既要规范公民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502613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