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与气候变迁.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风与气候变迁.PPT

颱風與氣候變遷 洪文徽 Cave of the Storm Nymphs (暴風雨中水仙女的巢穴), 愛德華·潘特(Edward Poynter) 描述水仙女在海上掀起風暴,摧毀往來的船之後,在洞穴中休息的情景。 颱風瘋了嗎? 2004年北大西洋的颶風季節裡,美國弗羅里達州接連遭受四個颶風侵襲 。 同一時間,太平洋上也不平靜,日本遭受十個熱帶風暴或颱風侵襲 。 2005年的颱風季節中,台灣也破紀錄地遭受到三個強烈颱風的侵襲,分別是海棠、泰利和龍王 。 美國當年遭受了丹尼斯、卡崔娜、莉塔以及威爾瑪等強烈的颶風重創,尤其威爾瑪颶風的中心最低氣壓達881百帕,是北大西洋有史以來的第二強颶風。 颱風瘋了嗎? 2006年,美國東南部的房屋保險費用大漲,但颶風總數卻遠低於預期。如果全球暖化真的對颶風有影響,為什麼2006年的颶風那麼少? 颱風的形成 颶風的前身是熱帶大氣的擾動。當擾動發展成有組織的雷雨系統,開始旋轉,風速超過每小時62公里,氣象學家就會為它命名。 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地區使用的名稱是「颶風」,西北太平洋地區稱「颱風」,印度洋地區則簡單稱為「氣旋」。 上圖所示為受熱帶氣旋影響的地區。 箭頭是移動的路徑 首次在南大西洋出現的颶風卡塔琳娜,2004年襲擊了巴西 中國古代的颱風紀錄 《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就有關於“八風”的記載,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人民對風的觀測研究已相當細緻。 南朝劉宋時期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記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 《嶺南異物志》 、《嶺表錄》 、《嶺南雜記》中對颶風、颱風的描述就更加詳細 。 東洋神風 元朝兩次侵略日本(西元1274年、1281年)皆因遭遇颱風而挫敗,日本人因為這兩次的勝利,而把颱風聯想為「神風」,認為颱風是他們的神衹為了保佑土地不受外侮而吹送來的。 風暴之神 颶風的英文是「hurricane」,西班牙探險家從加勒比海和墨西哥原住民口中知道有個叫做「Huracan」或「Hunraken」的惡神,主管風災與毀滅,進而傳布開來。 古巴早期的居民會在石頭上刻出這個毀滅之神。 「全球暖化」 會造成更多、更強的颱風嗎 ? 海洋是颱風的溫床 海面溫度是颱風生成的關鍵要素之一 。 科學家想要知道海溫在過去數十年有什麼改變,而颱風的數量、大小、強度又隨著改變了多少。 如果海溫真的對颱風有影響,那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暖化,會是導致海溫上升的主要原因嗎? 2004、2005這兩個破紀錄的年份,有什麼特別的環境條件? 氣候越暖,颱風越強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著名學者伊曼紐(Kerry Emanuel)在《自然》發表論文指出,過去30年來,全球的颶風與颱風總數量並沒有明顯改變的趨勢。 但他也指出西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的颶風強度指標在過去30年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氣候越暖,颱風越強 喬治亞理工學院知名教授韋布斯特(Peter Webster)及研究團隊也於《科學》發表另一篇研究結果,顯示過去30年來全球颶風強度也呈現與熱帶海洋表面溫度一致增加的趨勢,特別是強度最強的第四級與第五級颶風個數,相對於較弱的前三級颶風,比率明顯增加。 1951-2008年北太平洋西部 颱風生成總數與強度比較圖 侵台颱風的長期變化趨勢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西北太平洋颱風個數和侵台颱風個數之變化,兩者並無直接關係。 在長期趨勢方面顯示出西北太平洋的個數有下降之趨勢,但侵台颱風個數及強度方面反而是有上升的情形。 1951-2008年北太平洋西部 颱風生成總數與侵台颱風個數比較圖 北大西洋多年代振盪(AMO) 美國國家颶風研究中心的研究員藍席(Christopher Landsea)指出,過去10年北大西洋熱帶風暴的增加,是北大西洋多年代振盪(AMO)的特徵。 AMO是一種自然循環,北大西洋海溫在保持數十年的相對低溫後,會升高數十年,之後又逐漸降低(最大溫差約0.5℃); AMO是個長度約達25年的振盪週期,在 1970~1994年間為颶風的不活躍期,而1995~2020年則為活躍期。 人類活動與海溫上升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以及其他研究單位的科學家,發展出一套全球氣候模式,可以合理重現過去一世紀以來全球大氣、海溫的實際變化。 透過氣候模式,我們能單獨研究人類造成的變化(例如,排放煙塵和污染物到大氣裡),並且估計改變的後果。研究結果顯示,大西洋的暖化和人為導致的大氣增溫有關係。 反聖嬰現象趕走了颱風 2005年夏天,熱帶北大西洋(北緯10~20度間)的海溫創下歷史新高,比1901~1970年的平均海溫還高0.92℃ ,主要的外加因素是2005年冬季到隔年春季發生的聖嬰現象。聖嬰現象是洋流和大氣環流耦合過程所發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