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docVIP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doc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印度文学的中国承受史,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有着特殊位置,所以越来越遭到中外学者的注重。为您编辑了“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接受 普通以为,中国承受印度文学始于东汉的佛经汉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对印度文学的承受呈现了全新的场面,既包括以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代表的印度现代文学,又包括印度古代文学。我们对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翻译、引见、研讨、吸收、运用,合称为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承受。研讨现代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再承受,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它不但能够彰显汉末至宋代的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的第一次承受,而且,随着中国对印度古代文学再承受研讨的深化,关于我们比拟文学研讨、中国文学史和中外文化关系史的编写,都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一、印度古代文学再承受的两次高潮   自1970年代起,中国学术界悄无声息地陆续出版了一批有着特殊学术史意义的书籍。囿于信息局限,据不完整统计有:   《佛教与中国文学》,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佛教对中国小说之影响》,朱传誉主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研讨》,王国良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六朝志怪小说研讨》,周次吉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孙昌武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禅思与诗性》,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佛教文学精编》,陈允吉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佛经文学粹编》,陈允吉、胡中行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文坛佛影》,孙昌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讨》,吴海勇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侯传文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   《梵典与华章》,郁龙余等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   《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拟研讨》,王立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佛教与唐五代文言小说研讨》,俞晓红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佛心梵影——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王向远等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陈允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怎么写呢,请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古代文学论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人格、渊源的民族肉体、是中国人民思想、聪慧、感情以及真善美的交融结晶。   1.文化内涵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多是包含了政治、杂话、史志中的非盲目性理论,即便在《二十四诗品》、《文心雕龙》等地道性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为现代化论述从客观上留下宽广考虑空间、与话语空间,并构成多维度研讨。因而,今人多从儒、道、释等角度动身,也有人从民俗、历史、书法、音乐、绘画、文献、经学、考据等多方面学科停止深化讨论与剖析,例如童庆炳教师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理想意义》一书中,就是以文艺心理学为动身点,论述了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郁陶”、“蓄愤”等思想,并提出更有见解性、愈加科学的观念。针对古代文学这一特征,以文化经济学为动身点,以为这是一个富矿型学科。固然它作为传统学科,必然呈现很多超积聚研讨现象,且学术人口超编严重,但是由于它的内存丰厚,并可提供多元化学术选题,因而不会呈现“词穷”、“学术撞车”等现象,这也是其自然、科学的优势,利于不时积聚价值。   2.文学现象的阐释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是对古代文学现象的直接论述,同时是现代文学研讨的重点对象,可发挥“以古释古”的作用。由于它没有时期的差距和语境的隔膜,因而具有现代文论中缺乏的直接性、有效性。例如以金圣叹的“草蛇灰线法”解释《水浒传》的构造,远比应用现代叙事学晦涩、繁琐的理论更明白;而应用庄子“坐忘”、“心斋”等思想剖析苏东坡的“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比本格森的直觉主义观念论述得更到位、更深入。当然,这种“以古释谷”仅是诸多阐释办法的其中一种,而任何一种办法都不是独一的,但能够发作共同效果,可见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性。再加上先天近缘的便利性,在论述古代文学时,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