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Grove山地区冰裂隙探测.PDF
第 20卷第 1期 极地研究 Vol. 20 , No. 1
2008年 3月 CH 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 arch 2008
研究论文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 Grove 山
地区冰裂隙探测
周春霞 鄂栋臣 王泽民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 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提要 冰裂隙是内陆冰盖野外考察最危险因素之一 。冰裂隙的识别保证了野外科学考察安全
路线的选择 , 同时为研究冰体的运动提供了参考信息 。本文基于 SPO T5光学影像 ,利用灰度共
生矩阵对东南极 Grove 山地区冰裂隙进行初步识别 ,并结合野外考察导航路线对结果进行分
析 ,为野外考察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冰裂隙 纹理分析 灰度共生矩阵 光学影像
1 前言
极地冰原纵横密布的冰裂隙是野外考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我国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在赴东南极 Dom e A 和 Grove 山考察时也曾多次遇到冰裂隙 ,
而且 Grove 山地区冰裂隙分布非常密集 。冰裂隙是张力的裂隙 ,在南极 ,冰裂隙主要是由
于冰盖自重及冰川的运动所产生的[ 1 ] 。大大小小宽度不同的冰裂隙 ,不但对考察队员 ,
而且对雪地摩托车和雪地车也构成威胁 。最危险的是被一层雪桥覆盖 ,人眼根本看不到
的冰裂隙。
雷达是探测冰裂隙的重要手段 。1975 年 ,雷达探测就应用于南极 。但在初期 ,雷达
( )
探测系统只能探测探测器或载体下面的范围 ,且主要是以探地雷达 GPR 为主 , 随后也
不断改进 [ 2 ] 。在 2005—2006年 ,挪威南极考察队利用探地雷达探测了南极毛德皇后地区
的冰裂隙情况 [ 3 ] 。随着考察需要及雷达探测系统的发展 ,航空雷达也随之应用于南极科
考中。1994 年 1月 ,美国南极考察计划急需实现从麦克默多站运输建筑原料至极点站 ,
随后在麦克默多站附近开展机载雷达探测冰裂隙试验 [ 4 ] 。200 1年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地
( ) [ 5 ]
球物理研究所 U T IG 利用航空雷达探测了罗斯冰架上崩裂的 B 15A 冰山上的冰裂隙 。
除了探地雷达和航空雷达 ,卫星遥感数据也进一步应用于冰裂隙及极地科学研究中。
20世纪 80年代 , TM 影像开始用于识别冰裂隙。20 世纪 90 年代 , SPOT影像由于分辨率
[收稿 日期 ] 2007 年 11月收到来稿 , 2008年 1月收到修改稿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极地战略基金 2006 、国家测绘局南极考察地区基础测绘项 目
( )
111091 资助 。
[作者简介 ] 周春霞 ,女 ,讲师 。主要从事雷达干涉测量及极地环境遥感等研究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4 极地研究 第 20卷
[ 6 ] ( )
较高 ,被用于分辨冰裂隙 。1997年的 RAM P R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