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黄龙山记(清)袁枚
壬寅四月,余游天台、雁宕毕(1),游处州之黄龙山(2)。山皆磥磥大圆石(3)
,坻伏郁堙(4),各相跆藉(5),类东鲁峄山(6),与台、宕绝异。
人疑造物矜奇乃尔,予晓之曰:此岂造物者之有意为哉?使有意为之,必不能成如是
形;就成如是形,亦不能有此奇变。惟其气化推迁(7),偶然而生,适然而成,正恐造
物者有意不为之而反有所不能。何也?余幼时嬉戏,好置水盂,熔锡投之,沸然有声。俄
而立者、蹲者、卧者,叠为架倚者,巨而宏者,碎且杂者,欹侧而斜椭者,若相斗又相悦
者,盖无弗备焉。其状则为狮为象,为龙为马,为鸡虫杂物,为华岳、嵩、岱诸名胜
(8),亦无不备焉。是岂余之有意为哉?其倾之于水也,余之所知也;其成如是形也,
非余之所知也。问之锡,锡不知;问之水,水亦不知。山之道,何独不然?
当玄黄未判时(9)元气茫茫,山水土沙熔为一片,石如柔乳,羼和其间(10)。一
旦天浮地沉,沙飞水归,风从而荡揉之,星里横于天,石横于地,诡状殊形,或开辟即露
(11),或俟后人搜爬始露。历年愈久,蕴畜愈厚,山形愈奇。今人见山顶有舡,有匣,
有屋,有朽槥(12),此岂真有人焉飞上置之哉!所以然者,职此之由(13)。惜人形体
小,年寿促,后天地生,先天地亡,不能坐而待之、瞭然视之耳。然其理不过如是。
或曰:是山说也,非山记也,于黄龙何与?曰:举一隅可知三隅(14),并可知千百
万隅。余因游黄龙而憬然有悟,故揭所见以书之;且游台、宕俱有诗(15),游黄龙无
诗,记之,所以代游黄龙之诗也。
注释:
(1)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的东支。山多奇峰怪松,尤以
石梁瀑布驰名。雁宕:雁荡山。有两、北雁荡,此指北雁荡,在今浙江乐清县东。山多怪
峰异石,有龙湫瀑布,悬岩数百仞,为东南奇胜。(2)处州:清府名,治所在今浙江省
丽水县。(3)磥(lěi)磥:石多貌。宋玉《高唐赋》:“砾磥磥而相摩兮。”(4)坻
(chí)伏:潜伏。坻,止;伏,匿。郁堙:同“郁湮”,滞塞。坻伏郁堙,出《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5)跆
(tái)籍:践踏。《汉书天文志》:“因以张楚并兴,兵相跆籍,秦遂以亡。”(6)峄
山:即邹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秦始皇曾登山刻石记功,山多奇形怪石。(7)气化:
古指阴阳之气的变化。推迁:变易更换。(8)华岳: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阳县,古称
西岳。嵩: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古称中岳。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古称东
岳。(9)玄黄:天地。《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离也,天玄而地黄。”判:分。
(10)羼(chàn):羊杂处在一起。引申为掺杂。(11)开辟:开天辟地。指天地之初
开。(12)槥:小棺。(13)职此之由:主要原因在此。刘知几《史通#8226;叙事》:
“史之烦芜,职由于此。”(14)举一隅可知三隅: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言物有四隅,举其一不知其三,则不必再教导。后因以举一知三、举
一反三指连类相推。(15)游台、宕俱有诗:这年袁枚游天台,有《入天台路上杂诗》、
《等华顶作歌》、《到石梁观瀑》等诗。游雁荡,有《过四十九盘岭裁到雁山》、《观大
龙湫作歌》、《风洞》等诗近二十首。
本文作于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时袁枚游于浙江。文章标题为游记,实际上写
山的风光只不过二十来个字,正如他自己设问所云,是“山说”,而非“山记”。全文不
写登山即目,不写山之形态,只写游山时产生的联想;然而通过文中对溶锡事所作的大段
具体形象的描写及对山的成因的探索,人们对黄龙山的诡异多姿也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象。金圣叹评点小说、戏曲,常用“不写之写”四字概括游离于正文之外的烘托写法,袁
枚这篇文章正是采用了这种“不写之写”的写法。
兴之所至,纵笔直书,是袁枚文章的特色。一切藩篱成规,在袁枚看来都是不足道
的。“游记”可以写成“山说”,其它体裁也可以互相更易。正是这种直抒性灵的写法,
使读惯了模拟刻板文章的人觉得别有新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