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丹霞地貌与武陵源地貌的成因共性及区别
第19卷增刊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 19,
1999年10月 第六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Oct. , 1999
丹霞地貌与武陵源地貌的成因共性及区别
1 2 1
潘江 修保琨 卢立伍
(1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 北京 100034,2 北京大学地质系 中国 北京 100871)
摘 要: 本文从地质学与地貌学角度对丹霞地貌和武陵源地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描述和成
因探讨。武陵源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基本类同,但两者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为
浅色石英砂岩,致密而坚硬,外营力作用以侵蚀、崩塌为主,后者的岩石含钙质,伴随有轻度
溶蚀作用,使坡面普遍具有后期雨水侵蚀而成的平行分布的垂直流痕。故而两者的形态、峰林
的个体和群体组合造型有显著的不同特征。最后还对峰林地貌的发育史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丹霞地貌;武陵源地貌;成因;共性与区别
引 言
丹霞地貌、武陵源地貌、喀斯特地貌、土林等为中国常见的风景地貌,其中尤以喀
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分布最为广泛。本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当张家界(后改
称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开始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时,曾认为是“丹霞地貌”、
“假喀斯特”,并相继取名为“张家界地貌”、“武陵源地貌”、“石英砂岩地貌”、
“索溪峪地貌”等等。
丹霞地貌在中国分布很广,据黄进教授(1999 )统计,分布于21省(区)约500多
处,且多为风景名胜区。而武陵源峰林迄今仅见于湘西北及相邻的一些地区。本文以命
名地为标准,概要讨论丹霞地貌与武陵源地貌的区别及其发育史。
1 广东丹霞地貌
1.1 研究简史及存在问题
丹霞山因风景秀丽1988年被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5年因系丹霞地貌及丹
霞组(群)的命名地被列为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
1992年出版的《中国地学大事典》(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理学卷(98页),关
于丹霞地形的研究,作了如下的叙述:
丹霞地形是指第三系下部丹霞层所形成的特殊地貌。由陈国达、刘浑泗在“江西贡水流域地质”
(1939)一文中最先提出。但是把丹霞地形作地貌学研究,则是由吴尚时、曾昭璇开始。在吴、曾合写
的“粤北红盆地”(1946,英文)中指出了丹霞地形由高原到峰林的地貌发育过程。在曾氏的“仁化县
区域地理”(1943 )一文中,已把丹霞地形作专章讨论,在“仁化南部厚层砂岩地形的初步研究”
(1945)一文中,对丹霞地形发育从构造台地到寨、到峰林地形和残留地形的规律作了分析,成为丹霞
地形的初步研究。1957年曾氏发表“华南砂岩地形”一文,使丹霞地形为国内外学者公认,后在《中国
自然地理·地貌》(1980)一书中,以专章总结了国内学者对丹霞地形的研究成果。其后,黄进引进岩
石力学和古地磁分析等手段,推动了丹霞地形研究。
22 经 济 地 理 19卷
笔者认为该文有不全面之处。其一,关于“丹霞层”(组或群)的时代问题?其
二,没有谈到“丹霞层”为冯景兰命名(1928)及冯氏对丹霞层所形成之地形的描述。
现将这一研究史概述如下。
对“丹霞层”与丹霞地貌(地形)的研究,应始于1928年冯景兰、朱岁羽声考察粤北
地质矿产时,他们首次将红色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并对所形成的地形作了诗情画意
般的概括:“峰崖崔巍,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复,真岭南之奇观也。”
1935及1938年陈国达在考察丹霞山时,修正了冯氏等对地层层位的划分方案,确定
“丹霞层”在“南雄层”之上,并首次提出了“丹霞山地形”这一术语。1939年,陈氏
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名词,并被沿用下来。其后,张席褆(1936)、徐瑞
麟(1937 )、曾昭璇(1943 ,1978 )、吴尚时、曾昭璇(1946 )、周仁沾、杨超群
(1951)、黄进(1982,1993a, b)、张捷芳(1983)、张竹贤、傅叙(1986)、周红健
(1990)、张显球(1990,199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