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电脑断层摄影之探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影像医学—电脑断层摄影之探讨

投稿類別:醫學類 篇名 影像醫學 — 電腦斷層攝影之探討 作者 : 郭又菡 。私立明誠高中普通科 。ㄧ年二班 指導老師 : 孫靜珍老師 電腦斷層攝影之探討 壹․前言 一、研究動機 由於母親從事醫事放射師一職,從小便時常出現於母親的工作場所,因為這 樣,我接觸了電腦斷層攝影,雖然沒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術,但是受到母親與工作 環境的影響,電腦斷層勾起了我的好奇。我開始想要了解其中的運作及原理。 偶爾,聽見母親與同事們聊天,只要是聽見和工作有關的事、我都會忍不住 想多聽一點,多知道一個專業術語總是令我雀躍不已。就算只知道幾個單字,卻 讓我覺得自己似乎更接近母親了!影像醫學的原理是甚麼?對人們有甚麼幫助?可 應用於哪些檢查? 二、研究方法 (1) 參考資料 (2) 訪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影像醫學部 電腦斷層室組長 : 楊麗華(醫事放射師) 貳․正文 一、 電腦斷層之起源與發展 放射線科學的發展史,七十多年以來,傳統放射線診斷技術日新月異,各式 X 光機的發明、對比劑的應用、斷層攝影技術的改良……等等,無一不是重大的 突破。然而影像重疊現象的困擾,數十年來依舊無法克服。 『直到1971 年,郝 殷斯費成功地研製出第一部電腦斷層攝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簡稱CT ),實 際應用於臨床頭部電腦斷層攝影,並於1973 年提出研究報告,造成全球醫學界 的一大震撼,放射診斷學才步入顯示人體橫切面影像的新紀元,並成為醫療診斷 上非常重要的工具(註一、註二) 。』 由於科學的進步,電腦斷層攝影機從1971 年試用以來,已經發展到第五代, 它們之間最主要的不同是在掃描方式的改進。可分為五代(註一、註二 、註三) : 第一代電腦斷層攝影機-使用平移旋轉式 ,只有一個偵檢器(detector) ,而其X 光呈線狀( Pencil beam) ,一次轉一度,總共轉 180 度,掃瞄一張影像需約5 分鐘 , 只能做大腦斷層掃瞄 (圖一A )。 第二代電腦斷層攝影機-X 光由線狀轉換成10°之扇狀 ( Fan beam) ,偵檢器增加 到5-50 個,仍使用平移旋轉式,但旋轉(rotation)角度從 l 度變為 30 度 ,掃瞄一 張影像只需 6-30 秒 (圖一B )。 1 電腦斷層攝影之探討 第三代電腦斷層攝影機-採用扇形X 光射線配合對側一排數百個偵檢器做同步 360 度旋轉。約只要 2 秒鐘便能得橫軸面的影像(圖一C )。由於攝影速度變快 , 所以可以照射肺及腹部,不像第一、二代只能照射頭部或四肢。 第四代電腦斷層攝影機-固定於360 度機座上之偵測器數量再增加外,主要是球 管可以繞著受檢體連續作360 度旋轉,為螺旋式(spiral/helical)電腦斷層掃描攝影 器。掃描時間縮短到單一橫軸切面僅約1 秒(圖一D )。 第五代電腦斷層攝影機-與第四代相似,但X 光源放置於偵檢器的外環;以大 角度陽極X 光管,環繞掃瞄剖面與偵測器;利用電子方式控制撞擊陽極的電子 束,使其發出不同角度的X 光束,以達到如同多管X 光源的效果(圖一E) 。系統 掃瞄速度更迅速,足以掃瞄心臟等動態的影像 。 圖一A 第一代 圖一B 第二代 圖一C 第三代 圖一D 第四代 圖一E 第五代 二、 電腦斷層的原理 『X 光由X 光球管(x-ray tube)產生,穿透不同密度(density)之受檢體而產生 不同程度之衰減(attenuation)後,這些強弱不同之X 光,由對側之偵檢器吸收; 偵檢器將這些X 光轉換成電子訊號再放大 ,所得到的類比(Analog)訊號經過數 位(Digittal)轉換後,然後再將這些資料傳給電腦。當X 光對受檢體某一切面做 2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