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铝颗粒的溶解控制机制及其临界特征-中国有色金属学报.PDF

氧化铝颗粒的溶解控制机制及其临界特征-中国有色金属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氧化铝颗粒的溶解控制机制及其临界特征-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第 26 卷第 2 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6 年 2 月 Volume 26 Number 2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February 2016 文章编号:1004-0609(2016)02-0455-10 氧化铝颗粒的溶解控制机制及其临界特征 李 茂,白 晓,李 远,侯文渊 ,高玉婷 ( 中南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 摘 要:在铝电解工艺中,氧化铝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同时受传热与传质的控制。通过建立氧化铝颗粒溶解的传热 控制模型、传质控制模型以及收缩核模型,基于 OpenFOAM 开源软件平台,采用自编程的方法开发氧化铝溶解 求解模块,对氧化铝颗粒在两种控制机制下的溶解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传质机制控制下,其颗粒的质量 溶解速率及其速率的变化梯度均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在传热机制控制下,其颗粒质量溶解速率也随颗粒粒径的 减小而减小,但速率梯度变化不大。为了区分氧化铝溶解过程中传热与传质两种控制机制中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 提出临界直径的定义及其判定。研究得出氧化铝颗粒临界直径为 560 μm ,小于 560 μm 的氧化铝颗粒溶解受传质 机制的控制,大于 560 μm 的氧化铝颗粒溶解受传热机制的控制。 关键词:铝电解;氧化铝溶解;传质控制机制;传热控制机制;临界直径 中图分类号:TF821 ;TP391 文献标志码:A 氧化铝是铝电解过程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加入 提出氧化铝传质控制溶解模型;而 LILLEBUEN 等[11] 电解槽后溶于电解质中并在电解作用下在阴极附近生 和 BEREZIN 等[12]则认为电解质温度与初晶温度差, 成铝液,在阳极炭块附近生成二氧化碳[1] 。氧化铝在 即过热度为驱动氧化铝溶解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 电解质中的溶解过程非常复杂,与周围的氧化铝浓度、 氧化铝传热控制溶解模型。传热控制模型和传质控制 电解质流场和温度有关,且氧化铝在电解质中溶解的 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氧化铝溶解过程,因此被多 好坏直接决定了电解工艺的稳定性[2] 。如果氧化铝颗 数学者认可[13]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氧化铝颗粒溶解 粒聚集、周围氧化铝浓度过高或因局部吸热过多导致 受传质与传热两种机制的综合控制,其中 TAYLOR 电解质温度过低造成氧化铝结块,溶解不了的结块沉 等[14]基于实验预测粒径大于 400 μm 的颗粒受传热机 降就会在阴极炭块表面形成沉淀(软泥)和结壳,沉淀 制的控制,小于 400 μm 的颗粒受传质机制的控制; 会侵蚀阴极,增大电阻,降低电流效率,增加阳极效 而 ZHAN 等[15−16]提出 TPPBM 方法研究氧化铝颗粒群 应次数,增加耗能并造成热场不均,最终造成铝液层 的溶解,并将 500 μm 的颗粒粒径作为两种控制机制 的不稳定,此外过多的沉淀还会增加过热度,破坏电 作用的区分粒径,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进行分析求解。 [3−4] 解槽的热平衡 。 然而以上特征粒径均为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猜想,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氧化铝溶解过程的反应机理以 未进行实际验证和理论推导,或未考虑固相氧化铝颗 及影响氧化铝溶解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与机理研 粒的不同尺寸在电解质中对溶解的影响[17−18],因此有 究,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溶解模型。ROLSETH 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5] [6] 等 和 WELCH 等 根据实验数据拟合提出氧化铝溶 基于上述文献研究成果,本文作者从传质与传热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