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鉴赏写景诗——优秀实用00
写景诗 意象---图景--意境--情感 写景诗 意象---图景--意境--情感 第一种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总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意:鉴赏古诗的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写景诗 意象---图景--意境--情感 写景诗 意象---图景--意境--情感 * ——如何鉴赏写景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天傍晚雨后山野图 意境清幽明净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 意象群分析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雨后空灵静谧的山野图。 3、意境清幽明净。 4、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怀。 1、诗歌摄取明月、松树、清泉、山石、翠竹、莲花等多个意象,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人们不仅可以见到如水的月光和清冽的泉水,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的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景物类型: 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3、色彩描写。 提问方式 第一种类型(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时间+地点+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答案】诗的前两句选取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答案】(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 (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答案】(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