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专访.docxVIP

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专访.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专访

每一个生命都该被挽留林昆辉老师接受《婚姻与家庭》的采访原文自杀绝非是一时兴起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当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关系失衡。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幸福感与价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统就会抵抗因痛苦感、无价值感产生的自杀“推力”,好好活下去。??????有数据可查的,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中国占了30万。这相当于我国每天至少有822人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有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的人数,也高达200万!我国“每天有822人自杀离世,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自杀比灾难严重得多,但我们习惯闭口不谈,更别说自杀前后的心理干预了。”2016年10月18日,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林昆辉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林昆辉从事自杀干预治疗30多年,他在上海首创的“希望24热线”是国内最专业的自杀干预热线。林昆辉是业内公认的“顶级危机治疗专家”,他有关危机干预和防治的理论,也让无数人重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杀不是意外,是“推力”太大,“拉力”太小在台湾,林昆辉的名字家喻户晓。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企业、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心理教育与自杀防治的推展,成绩斐然。2012年12月,林昆辉在上海创办“希望24热线”,在此之前他招募了一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志愿者,通过考试后甄选、培训,然后上岗,“热线”将通过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救治,尽最大可能挽救徘徊在生死边缘的自杀群体。短短4年过去,“希望24热线”已经覆盖了中国所有大中城市,挽救的生命数不胜数。而每当有人(媒体)说到某个自杀事件是“意外的偶然”“万万没想到”时,林昆辉都会连说3个“No!”他说,自杀率高的原因不在于时代和社会,更不是因为个人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打击,而是当事人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拉力系统”。何为“拉力系统”?每个人在想到自杀时,都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不要!”这个声音就是拉力。拉力来自于情感的幸福感和自我成就感。与之相反的就是推力,即创伤事件带来的痛苦感。林昆辉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两种“力”组成的系统。拉力系统:由亲人、情人、朋友、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等一切可以提供存在感的正向人、事和物组成,是可以让一个人幸福地生活着的正面力量,也是我们面临创伤时,可以安然度过的根本基础;推力系统:由学业不成功、亲人疏离、失恋、失业等一切可以让人感到受挫的负向人、事和物组成。它会让人感觉低落、失望,甚至绝望,从而让人产生轻生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当一个人出现了自杀念头,若拉力大于推力,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若拉力等于推力,就会接受这个念头,但是不马上执行;若拉力小于推力,一些人就会企图肯定这个念头并想方设法去执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某天回到家里,发现心爱的蜡笔少了一支。于是她出去买,但跑了好几个文具店都没找到。回到家后,这个女孩在浴室上吊自杀。事情发生后,所有人包括孩子的家人,痛苦之余也震惊万分:为一支蜡笔而自杀,现在的孩子有多脆弱和不可理喻?!但是林昆辉说,女孩自杀绝不是因为一支蜡笔。而是因为她的拉力系统过于弱小甚至没有,所以“买不到心爱的蜡笔”这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成了导致她自杀的巨大推力。也有人会说小学生自杀,源于现行的考试制度,或者她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失去一支蜡笔、学校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可能是导致女孩自杀的创伤性事件,但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林昆辉认为,无论年纪大小,一个人幸福感的大小,或者说抵抗痛苦的比例大小,会决定他是否活下去。“想死的人都会看看手上有多少幸福,我是否有活下去的理由和价值?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这个女孩选择自杀前可能想过这个问题,但答案有可能是:“我不在了,他们或许就不会操心、老吵架了。我死了,他们会更快乐。”林昆辉说,这个女孩的悲剧源头,一定是她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或者父母爱她的方式让她很痛苦。死,似乎要比继续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好。所以,她选择自杀的原因不是太痛苦,而是一丁点儿快乐都没有了。林昆辉曾接到一个10岁男孩的电话,男孩说他想自杀,问到原因,这个小男孩哭着说:“叔叔,我都没时间玩。”对成人而言,挣钱、住大房子、开豪车是快乐,但对一个小孩子而言,玩就是快乐。如果父母只让他学习,他就会痛不欲生。林昆辉的儿子上小学时,成天都在玩。“我没看到他学习,总是在疯玩,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玩?他说:‘爸爸,我是小孩!’”林昆辉说:“好吧,你继续玩,只要你开心就好!”我们总说“快乐童年”,但大多数孩子的童年是什么?是上各种培训班,节假日没有休息,父母大都告诉孩子“先苦后甜”。但孩子却只在意现在是否“甜”,不能玩乐就没有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拉力系统完全崩溃,所以很多看起来很听话的优秀孩子,最终会选择自杀。除了小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高考生)选择跳楼轻生。这些孩子的父母悲痛之余也会非常不解:我们倾其所有地为孩子付出,为什么他们要死?我的孩子资质这么好,为什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