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艺美术史1-原始社会

;;二 悠远而神秘的艺术起源;工艺美术,在人类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一种历史的, 社会的产物。;史前美术;精致的磨制石器;四 原始玉石工艺;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龙”图腾的演变;五 原始陶器工艺;1.彩陶工艺;2.彩陶类型;仰韶文化彩陶;半坡类型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发展期为7000至6000年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 器形:从造型上来看,主要以圆为其造型语言,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 装饰纹样:人面纹、鱼纹、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菱形纹等,一般均为直线,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纹花纹;鱼纹花纹;人面纹花纹;彩陶人面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约16.5cm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发展期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是继承半坡发展而来,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以小平鼓腹钵最为典型,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 装饰纹样: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了活泼多变的装饰效果。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色彩方面多是在赭红色的陶胎上施以黑彩,很少运用红彩或红黑两彩装饰的。 黑白双关也是其特色。;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类型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在艺术风格上继承和发展了庙底沟类型的许多因素, 并将彩陶工艺推向新的高潮。 器形:较之前更加丰富了,出现了束腰罐,尖底瓶,三连杯等造型样式,其次还有盆、钵、豆、碗等,半坡,庙底沟主要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的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之类。 装饰纹样: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代表纹样为圆点纹和旋涡纹,水波纹,并有内彩的特点。艺术风格旋动、流畅。;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约4650年—4350年之间),是彩陶艺术的鼎盛时期。 器形:以短颈广肩鼓腹罐为典型器形,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内收,小平底,器体较矮,小口,有颈或无颈。其次还有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装饰纹样:主要有一.旋涡纹,二 .葫芦形纹。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之美。艺术风格精巧繁密、饱满凝重。造型品种多为壶类。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 ;马厂类型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它是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分布地区更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这一时期基本保持了半山类型的制作特色,并有新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已是渐趋衰落。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装饰纹样:纹样以四大圆圈纹和蛙纹为主,其次有折线纹、回纹,人形纹和网纹。艺术风格简练刚劲、粗犷豪放。 按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双耳罐为主,中期彩陶壶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四大圆圈纹流行,???期的彩绘则趋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 ;;三.黑陶工艺;黑陶;;原始社会的各种工艺制作, 在工艺美术创作上给我们很多启示: 1.实用和装饰的统一 2.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3.形式感的应用 4.表号性的艺术手法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