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
平脉辨证与经方运用 例如四逆汤的基本组成即:“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使用方法在附注说明:“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此中附子的用法与剂量即不仅与与疾病证候虚实相应,也与患者体质状况相关。 如当代柯雪帆先生从东汉出土的权衡所考证的一两约等于15.625克,(最近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的团队考证说一两约等于13.8克),那四逆汤中“甘草二两”约等于30克,“干姜一两半”约等于23克,“附子一枚、生用”约等于15克,且生附子未经炮制的毒性也被计入药效。故古今剂量如果将“一两约等于5克、一两约等于3克”来换算,显然差距甚大。 究其原因, 《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经方剂量应当是一次性的剂量,故凡“对方证对”而曰“XXX汤主之”的处方也当一剂见效。从四逆汤一方两次服用可以取得的疗效可据,现代通行的小剂量处方、需要长期服用,方法上存在极大的认知误区,中药剂量的量效关系必须结合经典文献重新认识,从现代运用改革,以切合临证实际。 汤方、散剂,精方、围方,应用机理、使用方式不同,药味数,单味量均当有异。 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已于2012年9月底在北京成立。 仝小林主委主张“重剂起沉疴”,提倡经方剂量从一两约为15、9、3的比例斟酌运用。 故平脉辨证用经方,除了重视方证、药证的规矩,药味剂量之间的配伍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药物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决定药物的疗效高低,但同时又是导致药物中毒的原因,因此,中药使用剂量的问题自古以来即广受重视。经方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结晶,历经千锤百炼,药味少而精,应用得当,疗效神奇,如果给予规范,必将促进中医这门古老学科焕发新的生机。 中医目前存在的三大难题: 1、中医诊疗规范、 2、中医处方剂量、 3、中医疗效评估量化 只有推广经方,普及经方,并分别从临床与实验才有可能破解 平脉辨证运用经方的第二个方法,是平脉辨虚实,针对病机把握剂量比例,固守原方。如案示: 曾先生 30岁 塘洲镇朱家村 2012/6/6诊见:脉右寸细稍弦、关细弦、尺沉细弦,左寸稍弦、关沉细微弦、尺沉细弦。舌淡 苔薄白。诉:脘腹胀,心烦,头昏沉,易幻想,精神不集中。 栀子厚朴汤 栀子30克、厚朴60克、枳实30克, 五剂,水煎,日三服。 药后显效,未再改方。 平脉辨证: 此案右关细弦相对于余脉属太过,左关沉细微弦相对于余脉属不及,左关络于肝、病在脾,右关络于胃、逆在胆,故两关脉的太过与不及,提示胆胃不和、气郁化火。此证虚中夹实,凡虚实互见、内外不和、三焦不利者皆属厥阴,故诊从厥阴病,主治当辛开苦降。 方证相应: 脘腹胀,心烦,头昏沉,易幻想,精神不集中,皆属胆气不利、气郁化火,热扰神明之象。79条谓“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相关经文: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当是枳壳四个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3、主证主方,合病合方 平脉辨证法强调三阴三阳六经病、脉、证合参,一证一脉、一方一证,有是证即是方,有是脉用是方,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运用原则的完美体现。 疾病过程从三阴三阳多少推衍、类比为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是平脉辨证法的基本内容。 平脉辨证法从三阴三阳六经病程辨识疾病状态,确立治疗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认识三阴三阳六经病程的规律性,包括了脉象、证候两大方面。不同的脉象、不同的证候蕴含着不同的病机, 因此不仅脉象可以推测病机,而且证候也可以辨识病机,脉证合参则从最大程度上精辨病机。由于脉象与证候相应,与病机相关,所以抓住三阴三阳病程的脉象特点与不同证候表现,规范用方,实质就是针对病机的治疗,把握病机是临证用药取效的关键。病机与脉候相应,故可从脉测证;病应于脉,故从病知脉;脉随证转,所以可以从证类脉。 如三阴三阳六经病中,太阳病主脉当浮、阳明病主脉当洪大(即《伤寒例》所谓“长”脉),少阳病主脉当弦,太阴病主脉当沉细,少阴病主脉当沉,厥阴病主脉当微缓,六经病脉各俱特点,病以证分,从脉辨病,见脉即可知病。 一病可多证,同病而异证,故方从证出。方证相应,平脉可以定方,辨证也可以定方。主病当见主脉,主脉必合主证,主证当用主方,合病当合兼证,见证辨合病,从脉辨兼证,万病不离其中,再复杂的病候从平脉辨证也不难。六经合病的诊断、经方合用的方法皆可以此类推,关键在于把握病、脉、证三者的特点,精确辨识三阴三阳病机、切实于方证对应。 所以平脉辨证运用经方的第三个基本方法,就是从脉证合参中各个击破,找出对应之方,主证主方,合病合方。如案示: 康先生 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超星尔雅学习通【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华东师范大学)】章节测试附答案.docx VIP
- X制造业公司质量管理QMS方案.pdf VIP
- 2023年第二季度分级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分析报告(鱼骨图).docx VIP
-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培训教材PPT课件.pptx VIP
- 儿童胃管及肠管置管专家共识.pptx VIP
- Q-CAYT-13.3-2014汽车零部件油漆涂层 第3部分 内、外装塑料件.docx VIP
- 中建水电安装工安全培训教学.pptx
- 2025年达州市大竹县城区学校考调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docx
- 班级管理中的班主任领导力研究.pptx VIP
- 导尿管质控护理.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