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粤、台三地疍民研究
闽、粤、台三地疍民历史考略――以福州疍民为中心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徐心希 福建、广东等沿海诸省,唐、宋以来就居住着一个族群,古代文献将之称为“疍民”或“白水郎”。疍民之源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生活在福建地区的闽越族以及魏晋南朝时期福建沿海的船户和屯田客。“白水郎”一词源自闽东白水江。宋元时期广东、福建疍户有所发展。明清时期尽管疍民已经汉化并主要聚居于闽江口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但这个族群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明末清初福州疍民开始迁徙往台湾鹿耳门、安平镇一带定居,并向台岛东岸流移。研究这个弱势群体,对于促进两岸交流与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疍民,或称疍家、蜒民,名称不一,系指沿江、沿海而居的水上人家。它是历史上分布于闽江、珠江及其支流沿岸和闽江口、珠江口等入海口、以及台湾岛上汉民中的一支特殊族群,其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疍民以海为田,以舟为家,从事水上捕捞、运输等行业。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注意这个课题,但缺乏对台湾疍民的研究。本文以福州疍民为中心,兼及闽、粤、台三地,研究其来源、文化习俗、经济活动及其变迁。 一、疍民名称的由来与演变 有人以为“疍家”的原意是指以“小船”或“艇”为家的群体,“疍”是传承古越语对“艇”或“小船”的称谓以汉字作出的音译,并不具有贬义。(张寿祺:《疍家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版)明仁宗时已属“贱民”阶层。或以为其来历乃秦始皇时越人“莫肯为秦,疍户即为入丛薄中之遗民也。”(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上册第389页)而福建疍民说法多种,有谓疍户为蒙古色目人种,元灭时闽人斥之不使践土;有谓疍民系李自成旧部自侪于奴隶者”。(《福建疍族复权之请愿》,《申报》1912年3月22日) 1、白水郎与疍民 疍或蜒民之称呼最早见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其属有崈、濮、苴、共、奴、獽、夷、蜒之蛮”。此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有“南方蛮也”。足见其源流可追溯至汉晋。唐宋以来,闽、粤、浙沿海一带居住着水上族群,史称“庚定子”,亦称“卢亭子”或“白水郎”。时人记之:“东海上有野人,名曰庚定子,旧说云昔从徐福入海逃避海滨,亡匿姓名自号庚定子。土人谓之白水郎。脂泽悉用鱼膏,衣服兼资绢布,音讹亦谓之卢亭子”。所谓“从徐福入海逃避”显系附会。并载:“游艇子,即卢循之余。晋末卢循寇暴为刘裕所灭,遗种逃叛,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唐武德八年,都督王义童遣使招抚,得其首领周造菱、细菱等,并受骑都尉,令相统摄,不为寇盗。贞观十年始输半课。” 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曾追记东江、西江和珠江“三江蜒户其初多广东人,产业牲畜皆在舟中,即子孙长而分家,不过为造一舟耳。婚姻亦以蜒嫁蜒,州县埠头乃其籍贯也,是所谓浮家泛宅者。”还说到广东“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疍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郡少庄稼,所资珠玑,以亥日聚市,黎、疍壮稚以荷叶包饭而往,谓之‘趁墟’”。[4]由此可见,“白水郎”又称“疍户”,是闽粤一带早期疍民的专用称呼,出现于唐宋之际。 2、白水江、白水郎与疍民 再看“白水江”。宋梁克家《三山志》较早记述了闽东白水江疍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海道”篇说:“白露门,或曰即白水江也。白水,即停船之处。泊莆门寨前。”此处“白”同“泊”,是停泊之意。还载:“西南:沙埕港,源出温州界,至桐山东入海。白水江,《旧记》‘县东北百七十里。’《寰宇记》‘白水郎,夷户也。’”[5]所记文字与上引《太平寰宇记》略同。王存也有相关记载:“长溪有仙游山、白水江。”[6]关于这个“白水江”,《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文献通考》、《读史方舆纪要》均记作“白水江”。有些史地古籍作“白水山”。长溪,即霞浦县,元代称福宁州,明代沿之,清雍正时升为福宁府,是闽东疍民的主要活动区域。如此可证,唐末宋初白水郎即疍民已经以白水江为中心,以船为家,漂泊江海之上。 民国《霞浦县志》形象地记述了竹屿疍家的祭神活动:“惟其序际三春,人人焚香荐鲔。村分两澳,夜夜击鼓吹竽,景足乐也。乃歌以侑神听,歌曰:‘咿咿哑哑水生涯,漂漂泊泊船为家。赫赫洋洋如在上,风风雨雨休叹嗟!举网得雨归媚妇,今年鱼利果无差。三月廿三神有诞,家家报赛纷喧哗。脱蓑卸笠鞫卺神,神其同我饱鱼虾。”[7]文中再现妈祖诞辰日进行祭祀活动的热闹情景。《三山志》还记述当时沿海聚居有大量疍民[8],官府在此驻屯军士,以保证蕃客进出港安全。《太平寰宇记》说:“蜒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而来,捕鱼为业。若居平陆,死亡即多。似江东曰白水郎也。”谈到岭南蜒人与江东白水郎同属一种,且难以适应陆地生活。蜒民已纳入编户齐民,需要承担相应的赋税。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漳州谕畲”也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