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绍兴文物
编者董原
目录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26
1 绍兴文物
文物古迹
绍兴素称“文物之邦”。1984至1988年文物普查,
全市发现历代文化遗存360处,入藏文物3.5万余件,
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5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
34处、县(市)级148处。这些文物遗迹,与关于绍兴
地区的文字记载和古代传说大体吻合,证明历史上的绍
兴,不仅开发早,而且对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作出过杰
出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绍兴先民已进入“耜耕农业”阶
段。旧绍兴府属地余姚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与所留干阑式
建筑遗迹及骨耜、人工栽培稻等器物,即为这一时期的
文化实证。
新石器晚期,绍兴农业由耜耕进入犁耕阶段。先民
聚落遗存多见于绍兴北部三江汇合处和曹娥江中下游地
区,其文化内涵以石器、印纹陶和玉质饰品为主要特色。
石器中有石(犁)破土器,为当时生产进步的重要标志;
制作精美的玉器随葬品,表明私有制已经开始萌发。有
关舜、禹二帝在绍兴的种种史前传说,在文化遗存中亦
有迹象可寻。
商周时期,绍兴属“南国”之地,在兴周灭商的战
争中,颇受中原文化影响。东周遗址器物仍以印纹陶为
主要文化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兼并战争,一方面给人民带
来疾苦,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公元前 5
世纪,越君允常建立越国,都会稽,以今绍兴为中心,
2 绍兴文物
与吴国争霸中原。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生聚”“教
训”,转弱为强,覆吴雪耻,竟成霸业。境内多处越国
遗址证实,当时绍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炼制造业
有很大发展。遗址出土器物,以越王剑、青铜农战具及
原始青瓷最具特色。
秦朝结束西周以来封建割据局面,确立以汉族为主
体的统一国家,实行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为中国历史一
大进步。秦始皇东巡会稽时所立《会稽刻石》,即为这一
历史事件记录。
汉代推广铁制农具,重视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生产
发展。会稽太守马臻所筑著名鉴湖水利工程,至今犹惠
泽于民。见于绍兴、诸暨、上虞等地的东汉青瓷窑遗址,
出土多为成熟青瓷,表明当时原始瓷烧造技术已获重大
突破;地下青铜画像镜和神兽镜在绍兴出土,说明其时
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汉、晋末年大量
中原汉民南迁,带来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加以政府鼓
励兵民屯垦,使绍兴在这三个半世纪中,得以进一步开
发,成为江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三吴”之地。对此,
史书多有记载,其史迹遗存亦屡见不鲜。绍兴及上虞曹
娥江两岸青瓷窑址的不断发现,以及青瓷日用器具、谷
仓罐、鬼灶和猪圈等随葬明器的大量出土,说明当时绍
兴为国内青瓷主要产地。晋会稽内史贺循所凿西兴运河,
为绍兴地区水上运输主要干道,至今犹受其益。东晋永
和年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士禊集兰亭,诞生著
名的《兰亭集序》,如今人事俱往,遗迹犹存。跨南朝齐
梁两代所成新昌大佛寺石刻弥勒像,规模宏大,艺术精
湛。
3 绍兴文物
隋唐两朝立国之初,政治多有改善,促进中国封建
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至唐前期农业兴盛,中期以后商
业发达。当时,“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南方仍是
最富庶地带,而时称越州之绍兴地区,更是经济繁荣,
文化灿烂。此时之水利、城市建筑及青瓷器、铜镜、摩
崖刻石等遗迹、遗存说明:其时绍兴农工商业迅速发展,
对水利、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故西兴运
河得以完善与延伸,罗城得以筑就,山阴至萧山、上虞
百数十里海塘与纤道得以建成。当时,越窑青瓷,更见
精良,有“如玉”、“如冰”、“夺得千峰翠色来”之
赞。铜镜铸造技艺臻于完美,以图纹纤细多样,质地细
腻光亮著称。雕塑作品个性鲜明,风格雄健豪放,见于
绍兴县境之“弥勒”、“释迦”两座造像,以构思趋向
现实,雕刻丰满圆润,造型敦厚粗壮见长。见于宛委山
之贺知章摩崖题刻《龙瑞宫记》,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五代,绍兴为吴越国辖地,国王钱镠以保境安民之
策,使遭唐末战乱破坏的吴越经济恢复昔日繁荣,故绍
兴多有传颂钱氏功业之碑刻、祠庙遗存。此时,越州贡
窑有所扩大,出土“秘色瓷”表明,越窑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