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3~2006年我院临床分离非发酵菌耐药性研究
2003~2006年我院临床分离非发酵菌耐药性研究[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2006年临床分离菌株进行Kirby-Bauer法药敏试验,结果按NCCLS 2004年版标准判断,采用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06年我院共收集2 432株临床分离菌株,其中,非发酵菌744株,占革兰阴性菌株数的45.3%。亚胺培南对非发酵菌抗菌活性最强,其中,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和其他假单胞菌未发现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为20.2%。其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环丙沙星亦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耐药率多在11.5%~30.5%。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高达64.5%~100.0%。结论:本组资料对非发酵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临床分离非发酵菌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83-02
非发酵菌占临床分离菌株的比例逐年增多,上海地区监测结果[1]显示,非发酵菌从1991年的25.6%上升到2001年的34.8%,其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从1993年的0.99%增加到2001年的11.07%。这一变迁可能与临床上多种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有关。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对我院2003~2006年收集的744株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患者的痰、血、粪、尿、其他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的菌株共2 432株。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购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 培养基
药敏试验用MN琼脂(Mueller-Hinton Agar)和营养补充剂SR158,均为OXOID公司的商品。
1.3 药敏试验
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药敏纸片由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提供,参照美国NCCIS2004年版的判断标准[3],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WHONET 5.3版本。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
临床分离的2 432株中,革兰阳性菌790株,革兰阴性菌1 642株,其中,非发酵菌744株,占革兰阴性菌株数的45.3%,占总菌株数的30.6%。最常见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21株(13.2%)和不动杆菌属153株(6.3%),其次,产碱杆菌属131株(5.4%)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8株(3.2%),其他非发酵菌61株(2.5%)。
2.2 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表1)
2.2.1 亚胺培南对非发酵菌(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最敏感,其中,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对其耐药率为0,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为20.2%。
2.2.2 环丙沙星对3种非发酵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碱杆菌属均较敏感,耐药率<30%(11.5%~28.3%),前2种菌对其耐药率与北京报道相近[4],而产碱杆菌属对其耐药率为28.3%,远低于上海报道[5]的耐药率86.0%。
2.2.3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和阿米卡星对2种非发酵菌,即铜绿假单胞菌和产碱杆菌属均较敏感,耐药率<35%(15.2%~34.3%)。头孢唑啉对铜绿假单胞菌极不敏感,其耐药率为90.3%。
3 讨论
非发酵菌是一群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多为条件致病菌。这类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尿道、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组资料显示:该菌临床分离株数居非发酵菌中首位。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50.6%,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口恶 唑等6种药物耐药率高达70.2%~92.1%,值得注意的是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20.2%,与北京、上海报道基本相符[5,6],远低于江西42.2%的报道[7]。说明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的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已较常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主要有:①外膜通透性降低。②β-内酰胺酶水解。③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主要与MexAB-OprM主动外排系统有关[8]。本组资料显示,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药物除亚胺培南外,尚有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等。产碱杆菌属耐药率低于30%的药物有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但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80%以上。
不动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