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探究概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探究概况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探究概况摘要:本文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其内涵,从“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中药药性的基因组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药;药性;新认识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66-02 中药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药性研究不断深入,围绕中药药性理论在药性的化学成分与药性、生物热动力与药性、中药药性多维性等不同的方面及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主要研究内容及特点综述如下。 1 中药的药性与药性的化学成分研究 徐国均等发现:多数温性药都含有挥发油;热性药物所含化学成分种类较多,有的含有挥发油,有的含强烈刺激性的脂肪油或是含剧毒的生物碱;寒性药含苷类,以皂苷、蒽苷和苦味质为多见,也含有一些极苦的生物碱,黎晓敏等把368种中药分为寒凉、平性和温热3类,均检测了铜、锌、铁、钾、锰等11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温热药含锰量显著高于寒凉药,但铁含量显著低于寒凉药;寒凉药和温热药钾含量均显著高于平性药,其余元素三类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由中药元素含量得出铁主寒、锰主热、钾主平的推论。盛良认为中药之所以有四性其根本在于所含的化学元素具有寒凉温热四性。一般说来给出电子为寒凉,接受电子为酸为温热。酸碱有强弱之分,故有四性;酸碱平衡者即为平性。在这方面日本与国内其他学者也都作了许多探讨。日本小菅卓夫报道: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高良姜、丁香等祛寒药所含的去甲乌药碱,是祛寒药所具有的生理作用的物质基础。马泽洪、黄汉强认为温热药一般含有某些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和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寒凉药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弱呼吸、循环、代谢和肌肉活动功能,同时减弱机体对病原性刺激的反应能力,从而显示药物的寒凉作用。 2 基于热力学表达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在对中医药的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中药药性的热力学观,即中药药性寒、热、温、凉既是对中药药性功能的高度概括,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机体对物理热变化的一种生理或病理感受。中药四性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药物本身蕴涵不同形式或不同量值的能量或热量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正常转化(代谢),可产生生理性的或营养性的能量转移和热的变化;一是药物可能含有内生致热物质或相关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机体后能产生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反应,这些反应大多伴有能量的转移和热变化。上述能量转移和热变化,有的可能是明显的,有的可能是极微弱的;有的可能是迅速而短暂的,有的可能是缓慢而持久的。 3 中药药性多维性的研究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即中药药性诸多要素集合决定中药效能的特性,其特点是从不同维度上相互补充,综合表现出药物的效能,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就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诸多要素中的某些要素对药物的效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升降浮沉较之其他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效能,较之于其他药性要素,药性寒与热则更多决定了石膏、黄芩清热泻火与附子干姜温里祛寒的效能。也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某些药味的主要效能,如苦寒对黄连、龙胆草,甘寒对麦冬、地黄,苦辛温燥对苍术、独活,甘咸温润对苁蓉、鹿茸等。一方面多维药性以其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中药的多种效能,另一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则决定了中药主要效能及其运用取向。多维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具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4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研究 中药学发展到至今,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中药分子药性学”的命题,李石生等提出“中药理论体系一分子药性学假说,颜学桔的“中药对基因表达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明艳等综述”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的应用,刘德群等提出了“中药分子药理学”这一理论,并形成专著。目前,分子药性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颜学桔归纳为:从已知疗效推测其分子机制;以发病的分子机制为理论基础,设立模型组,研究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增加或减少,中药干预后其异常表达被拮抗或翻转,从而推测疗效的产生与中医药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从基本水平阐明某些药物的危害性;揭示同一药理作用的不同机制;从基因水平为新的治疗法而寻求支持。 5 应用全息方法分析中药药性的研究 “全息生物学”由我国学者张颖清1986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