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84例经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兰索拉唑口服30 mg/d加铝碳酸镁1.0 g嚼服,3次/日;B组:兰索拉唑30 mg/d口服;C组:铝碳酸镁1.0 g嚼服3次/日;疗程均为4周,4周后复查胃镜,评价临床效果及内镜下有效率。结果:4周后三组症状改善率为96.4%,85.7%,71.4%,A组总疗效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内镜下食管愈合率为78.6%,总有效率92.8%,明显高于B组和C组(B组67.9%,82.1%,C组35.7%,57.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起效快,近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兰索拉唑;铝碳酸镁;反流性食管炎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36-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或组织损害。我们使用兰索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5月~2005年6月84例患者因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痛等反流症状就诊,入选前1周经胃镜检查,按1999年烟台会议制定的反流性食管炎(RE)诊断标准诊断[1],并除外消化性溃疡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可致胃肠道症状的全身性疾病,4周内未服用过其他抑酸剂及其他影响胃肠道功能药物。84例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20~62岁,平均(40±11.6)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4±10.5)个月。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按1999年烟台会议制定的RE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分级标准,分为0、Ⅰ、Ⅱ、Ⅲ级[1]。84例病人中I级32例,Ⅱ级30例,Ⅲ级2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兰索拉唑加铝碳酸镁组,B组:兰索拉唑组,C组:铝碳酸镁组。
1.2 治疗方法:A组:兰索拉唑口服,30 mg/d加铝碳酸镁(威地美)1.0 g嚼服3次/日;B组:兰索拉唑30 mg/d口服;C组:铝碳酸镁1.0 g嚼服,3次/日。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复查胃镜。
1.3 疗效观察指标
1.3.1 主要症状评价:以烧心、反酸、胸痛为主,按症状轻重分为4度:0:无症状;1:轻度,有感觉但不明显;2:中度,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重度,症状重,难以坚持工作。治疗后症状改善1度为有效,改善2度或完全消失为显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疗效以2个主要症状均改善2度或完全消失为显效,2个主要症状均改善1度为有效。各种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
1.3.2 内镜评价:按1999年烟台内镜分级标准,计分为0、1、2、3分,内镜复查积分0分为痊愈,内镜积分减少2分为显效,减少1分为有效,积分无变化或增加为无效。
1.3.3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三组在治疗1周后就可见症状改善,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效果越来越明显,4周效果最佳。4周后3组总有效率96.4%,85.7%,71.4%。A组总疗效明显高于B组和C组,统计学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内镜下食管炎疗效:4周后,A组内镜下食管炎愈合率为78.6%,总有效率92.8%,明显高于B组和C组(B组67.9%,82.1%;C组35.7%,57.1%),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GERD是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在人群中常见。目前认为其发病过程有多种机制参与可概括为:食管下段括约肌(LES)结构异常或压力减低LES松弛导致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食管的蠕动异常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使各种有害因子反流入食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2]。多数学者认为RE为胃酸相关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食管酸暴露程度和时间有关,酸反流越重则RE症状越重。因此目前抑酸治疗仍是对RE最有效的方法。既往研究已经表明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内镜愈合疗效。兰索拉唑是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与奥美拉唑等以往质子泵抑制剂相比,兰索拉唑活化的pH范围明显增大,抑制H+-K+ -ATP酶活化的速度更快。兰索拉唑及其活性代谢物具有与铋制剂相似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对结扎大鼠幽门和前胃诱发的反流性食管炎本品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一项双盲随机交叉研究,每天30 mg兰索拉唑降低食管内酸度和反流次数比20 mg奥美拉唑更加有效[3]。本实验中,单用兰索拉唑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即可出现改善,随着用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