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doc

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

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法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2007~2009年在本院诊治且定期复诊的41例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均获得满意功能恢复。1例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后再手术,余未见局部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病理性骨折。结论: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法是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的优良选择。 [关键词] 同种异体;骨复合;骨髓移植;肿瘤性骨缺损 [中图分类号] R457.7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206-02 肿瘤性骨缺损是指良性骨肿瘤或者肿瘤样病变进行刮除或者病段切除术后发生的骨质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质缺损,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填充骨缺损的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人造骨及骨水泥等。自体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常用方法,但自体骨量有限,且取骨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并发症。异体骨植骨可以弥补上述缺陷,但术后排异反应、骨质的愈合时间延长、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回顾性分析从2007~2009年在本院诊治且定期复诊的41例使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肿瘤性骨缺损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11~68岁,平均39岁;其中纤维结构不良1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骨囊肿8例,内生软骨瘤3例,骨样骨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巨细胞瘤5例。发病部位:肱骨近端7例,桡骨远端1例,掌指骨3例,股骨近端9例,股骨干5例,股骨远端4例,胫骨近端6例,胫骨干6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经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其中32例术前经肿瘤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仔细规划手术方案。术前根据CT等影像学资料估计骨缺损的量,取适量的冻干骨种异体骨松质骨条状骨(山西奥瑞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浸泡于0.9%氯化钠溶液中至少半小时,病灶刮除后用16号骨穿针自患者髂棘穿刺抽取骨髓与同种异体骨充分混匀,植入骨缺损区内。骨质破坏较少的患者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术29例。病变范围较大或合并病理性骨折行病灶刮除,酒精灭活瘤壁,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后行内固定12例。术后根据病灶部位、病病范围等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功能锻炼方案。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32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均获骨性愈合,无一例骨不连或延迟愈合,无植骨块吸收,均获得满意功能恢复。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9.2℃,对症处理2 d后体温下降,切口引流淡黄色清亮液体,予泼尼松龙口服5 d后14 d拆线,愈合良好。1例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后再手术使用骨水泥填充而痊愈,余未见局部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病理性骨折。 3 讨论 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常见难题。临床上可用于修复骨缺损的填充物有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以及骨水泥等,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足。自体骨移植愈合率高,是植骨的“金标准”,但供区有限,往往不能完全满足缺损较大的肿瘤性骨缺损治疗需要,且对取骨区有一定的影响;同种异体骨移植骨虽可弥补上述不足,但术后的排异反应、骨质的愈合时间延长、骨折等并发症[1-2]发生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同种异体骨移植被认为是进行骨移植术的第二选择[3]。异体骨的抗原成分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深度冷冻、冷冻干燥及辐射灭菌技术改变细胞膜上抗原结构,能够降低骨的免疫原性[4]。无机盐类的人工骨来源丰富,无免疫排斥反应,但其无生物学活性,无成骨诱导作用,植骨愈合慢,在体内不易吸收[5]。Goldberg和Mulliken等认为理想的移植骨需具有成骨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诱导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学功能[6-7]。同种异体骨在经过处理后,清除了其细胞成分和一部分基质成分,保留了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活性,异体骨具有较强的骨传导作用,但因其不含活性细胞,但其骨诱导能力较弱且没有成骨潜能,完全依靠受区周围血管长入和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融合时间较自体骨移植长,不融合率也较自体骨移植高[8-15]。 1896年Grandel等报道自体骨髓移植到非骨髓的肌肉部位后具有成骨能力。红骨髓中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形态发生蛋白的作用下,能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具有成骨潜能,而且该细胞对骨形态发生蛋白较其他间充质干细胞更为敏感。研究证明,自体红骨髓移植于异位后能生成新骨,其成骨细胞来自于供区骨髓中的基质细胞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