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doc

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

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结合气压反搏对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2例以温针和气压反搏治疗,对照组26例以传统毫针刺法和气压反搏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对促进中风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温针;气压反搏;中风;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3-0030-02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指脑卒中后3个月内患侧上肢的肩部、手指、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以及血管活动障碍所致的手背部肿胀、发红、发绀、皮肤温度增高,重者可致关节僵直,肌肉萎缩或挛缩为主要表现的继发性并发症,也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温针结合气压反搏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治疗组)32例和毫针组(对照组)26例。2组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类型、瘫痪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I”或MRI检查证实;(2)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3)排除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骨折所致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2组取穴相同,皆选患侧肩髑、肩髂、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养老、中渚。 2.2 对照组(毫针针刺组)(1)针具:选取30号2寸不锈钢针;(2)手法:进针1.0寸左右,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手法1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3)治疗时间:每日1次,5次/周,共治疗20天。 2.3 治疗组(温针组) (1)针具:同对照组;(2)手法:进针1.0寸左右,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手法1min)(3)艾灸:选用苏州姑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精制温针艾条一段(直径1.5cm,长2.0cm)套于针尾,距皮肤2.0cm,点燃艾条下端,每次每穴用2小段艾条温针;(4)治疗时间:同对照组。 2.4 气压反搏治疗2组患者针灸治疗前先给予气压反搏治疗,用广州派康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装置(ZWL-234)置于患者患侧上肢,每天治疗2次,20min/次,共治疗20天。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浮肿、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手的小肌肉无萎缩;有效:浮肿基本消失,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的小肌肉萎缩不明显;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肌肉萎缩逐渐加重。 3.2 治疗结果 见表2。 4 讨论 肩手综合征现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多出现于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率12.5%~74.1%,多与早期不正确的运动,损伤肩腕关节,患手静脉输液不当及末梢血流增加有关。一般认为其发生机制是脑卒中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或传导束受限,引起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局部水肿,而肌肉泵的作用减弱,不能消除水肿、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及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随后形成恶性循环亦可促进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装置又简称气压反搏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一种物理装置,是按微电脑程序设计的数个气压袋依次加压再除压,对肢体产生气压式按摩(air pressure massage),使气压均匀地由远段至近端顺序加压于患肢上,可将静脉血液、淋巴液驱向近心端,起到类似“肌肉泵”样作用。另外,顺序挤压患肢可加快肢体血液流速,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利于局部代谢产物和炎性物质清除,降低患肢组织压力;气袋除压时,患肢动脉血液立刻增加,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本综合征以脑中风后瘫痪上肢局部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为特征,其症状类似于中医“痹证”。但病因病机有所不同,《临证指南医案》日“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丹溪心法》云:“中风大率血虚有痰……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医林改错》称中风后“因虚致瘀”。指出中风病病机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痰(痰热、痰湿)、热、瘀为标,风夹痰、热、瘀走窜,阻滞经络致肢体偏废,气血凝滞,血脉受阻,枢机不利,不通则痛,气不利则为水,水性趋于下,泛溢肌肤而致浮肿。而气血不足,血行不畅,滞而为瘀,筋脉失荣失养而致肩、手痿废不用。《灵枢.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