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腺样体肥大及小儿耳鼻咽喉疾病关系探析
腺样体肥大及小儿耳鼻咽喉疾病关系探析[关键词]腺样体肥大;耳鼻咽喉疾病;小儿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c)-121-02
近几年,由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的病例逐渐增多,腺样体肥大的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对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9月门诊收治5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腺样体肥大与小儿耳鼻咽喉疾病的关系给予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均在半年以上,平均病程1.8年,CT确诊为腺样体肥大,经药物治疗2个月以上无效者行腺样体切除,伴发扁桃体肿大者同时切除扁桃体。术后随访6个月,评估疗效。
1.2 方法
全部患儿行声导抗检查、鼻窦CT检查、咽喉部检查、睡眠观察。
1.2.1声导抗检查受检儿处于安静自然睡眠状态,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采用意大利Amplaid740测试仪测试。
判断标准:A型:钟型;峰值出现在0 daPa(正常范围:-100- +100 daPa); B型:鼓室声导抗平缓,幅度<0.3 cc;C型:鼓室图形态正常,但偏负压超过-150 daPa,幅度在正常范围
结果判断:B型、C型均为咽鼓管功能异常。
治愈标准:声导抗结果为A型。
1.2.2鼻窦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Gelightspeed 16 CT 扫描仪。
判断标准: 鼻窦CT示鼻窦黏膜肥厚或有脓性分泌即为鼻窦炎。
治愈标准:参考 1997年海口标准[1]评定疗效,术后复查鼻窦 CT。治愈:窦腔及诸结构清晰, 无黏膜肥厚及脓性分泌物;好转:鼻窦黏膜仍有肥厚或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但较术前 CT 好转; 无效: 窦腔黏膜肥厚或有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CT 较术前无改善或加重。
1.2.3 睡眠呼吸暂停(鼾症)的诊断一次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定义为口鼻气流停止≥5 s,AHI≥5次/h[2]。请患儿家长配合观察患儿睡眠状况,根据患儿入睡后是否憋气及憋气的频率确定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鼾声、憋气消失;有效:憋气症状改善,鼾声明显减低;无效:鼾声及憋气无变化。
2 结果
说明:为便于分析,将疾病分为单种病与复合病,复合病名取每一种病名的第一字组合而成。
表1显示儿童腺样体肥大易引发鼾症(48.3%)、分泌性中耳炎(10.3%)、鼻窦炎(13.8%),其中鼾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疾病;还可引发多种疾病的同时发生,鼻窦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且合并鼾症(12.1%)、分泌性中耳炎合并鼾症(8.6%)、鼻窦炎合并分泌性中耳炎(6.9%),其发生率不容忽视。
为统计学方便,将后3组归为复合病组。经卡方检验得:χ2=11.31,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鼾症组疗效最好,其次是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组,复合病组疗效最差(表2)。
表2 5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手术后疗效分析
3 讨论
表1显示本组资料58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单一病种与复合病同时考虑时,鼾症的发生率(69%)明显高于鼻窦炎(32.8%)、与分泌性中耳炎(29.3%)。而且虽然单一病种的发生率(72.4%)明显高于复合病发生率(27.6%),但复合病亦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为咽淋巴环内环的组成部分,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正常生理情况下,6-7岁时发育为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腺样体肥大可引起耳、鼻、咽、喉等处症状。目前研究表明,其与儿童鼾症、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腔和咽鼓管引流障碍,鼻腔和鼻咽部通气障碍,造成鼻阻塞,引起鼾症。鼻黏膜纤毛输送功能损害,鼻分泌物滞留,破坏咽鼓管正常生理功能。同时肥大的腺样体作为致病菌的贮存池,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感染和鼻窦炎症的发生。
儿童期鼻咽部结构较成人有不同[1],儿童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窦口较长而窄小;鼻窦黏膜嫩弱,相对较厚,淋巴管与血管丰富,一旦感染,致使黏膜肿胀较剧,分泌物较多,极易阻塞鼻道和窦口引起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且妨碍鼻腔及鼻窦黏膜纤毛的正常运动,使炎症迁延不愈,较成人更易发生鼻窦炎[2]。儿童期咽鼓管较成人短、平、宽,且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关闭容易塌陷;儿童的咀嚼功能本身发育不够完善和喜欢吃细粮,咽部肌肉得不到锻炼,也影响咽鼓管功能的发育。因此当鼻咽部阻塞、鼻腔狭窄时较成人更易引起分泌性中耳炎[3]。儿童咽腔、鼻咽部比较狭窄,而扁桃体、腺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