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pdf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经济学消息报2000 年11 月10 日 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 ——从受托于《经济学消息报》引出的话题 浙江大学 叶 航 出乎意料地接到《经济学消息报》总编高小勇先生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对高 小勇,我真该说一声久仰、久仰。前不久,重返阔别多年的大学,我的首要任务 是补课。面对国内浩如烟海的经济文献,偶然读到《经济学消息报》,立刻被它 的内容与风格吸引了。曾经读过几份类似的报纸,象现已停办的《经济学周报》 和《世界经济导报》,感觉都不如《经济学消息报》。在这个信息污染的时代里(看 到那些十多版甚至几十版充满商业广告的报纸,这个字眼就会冒出脑海),创办 这么一份报纸并能坚持下来,确实需要一些超常的功力和天份。 寒暄之后,高小勇托我为报社找一个人,操办当地报摊的零售事宜。我欣然 应诺。能为《经济学消息报》尽一点绵薄之力,也算是一个读者的回报。但着手 此事,才发现这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任务。 《经济学消息报》在杭州有一定的读者基础,好几个书店都见有该报零售, 据说还卖得不错。以高小勇的计划,要在所有报摊设点,应不难办到。关键在于, 新报上摊按行内惯例需要铺底销售,即销售者不承担市场风险。这样,对负责推 销的人选就有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报社(所有者)和推销 员(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给定报酬的条件下(这是高小勇计划 中的一个内容),所有者用什么手段来制约经营者,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道德风 险呢?就这一计划来说,潜在的道德风险大约是:第一,经营者可以少做努力或 不做任何努力,照拿每月的固定收入;第二,销售额累积到一定规模时,携款走 人;第三,如果经营者具有一部分定价权和谈判权(报纸批零差价的决定权限), 从回扣中牟利。这种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还将随双方空间距离的增加 而增加。对远在天府的《经济学消息报》,我实在想不出用何高招来避免这种潜 在的道德风险。 唯一的做法是找一个能够信任的代理人,把一切委托给他,然后听天由命。 其实这就是现代产权理论中委托——代理模型的实质。就这一模型来说,上述道 德风险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许可以通过激励、赎买或监督来缓解矛盾,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况且还存在一个成本问题。对《经济学消息报》来说, 要在人生地不熟的杭州找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也非易事。所以想到了我,这就意 味着我将肩负起进一步寻找代理人的重任。随便找一个人到是不难,但我又于心 不忍。如果出现道德风险,我会觉得愧对《经济学消息报》的信任。区区小事, 牵扯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模型,不知算不算一种职业病?果 真如此,那也只好认命。 经济学消息报2000 年11 月10 日 由此,我想到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 ——代理模型。樊纲在《经济学消息报》NO.333 上撰文重提产权改革,确实有 助于厘清人们在产权问题上的许多模糊认识。但国有企业完全按樊纲的设想改革, 就能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吗?在我看来,国有企业 存在的种种问题,盖源于它的先天不足。我把它称之为国有产权的泛人格化,这 种泛人格化的属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 可调和性。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只能体现在企业经营者的行为 中。在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的状态下(这是泛人格化国有产权不可避免的实现形 式),市场机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制度保证,让经营者把所有者的利益作 为其最大化的目标。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在私有经济中,只要实际上发生了所有权和经营 权的分离,潜在的道德风险也是难以避免的。低效率、官僚主义、腐败、内部人 控制、剩余索取权侵蚀等国企病,不仅存在于东方社会,同样也可能发生于西方 社会的国有企业甚至任何形式的委托——代理模型中。这正是现代产权理论面临 的困境和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诺贝尔奖金级的课题。依我的 推断,在现行制度框架中,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 前提与结论的悖断。当最大化是行为的前提和预设时,我们怎么可能从制度的运 行机制上保证行为主体必须按另外一个人(尽管他是产权所有者)的偏好和意志 行动呢? 激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因为不存在100% 的激励(在激励所支 付的成本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