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译”到“翻译”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pdf

从“译”到“翻译”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译”到“翻译”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26 卷 第 1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6 No.1 2013 年 1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13 从“译”到“翻译” ——翻译本体话语的演变与分析 贺爱军,乔璐璐 (宁波大学 外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从“译”到“翻译”之间动态推衍,发生了指代转移和内涵扩大——从指代职衔转移到指代不同语 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从起初专指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发展到指称胡语或梵语与汉语之间的佛经翻译,直至 当下翻译一词内蕴三义,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概念内涵的演化表明“翻译”这一能指符号 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是一个受制于语言转换主题和诗学观念制约、不断建构的话语实践。“译”、“出”、 “翻”、“翻译”这些一脉相连、彼此呼应的词语组成了钱锺书所说的“虚涵数意”,打开了阐释翻译意义 的空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昭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译;翻译;“虚涵数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5124(2013)01 – 0041 – 04 当代译界,“翻译”二字,相携出现,相互 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 依存,似乎不可分割。然而,若逆时光隧道,追 蛮、夷、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 溯“翻译”二字的源头,就会发现这两字并非同 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 时甫世,相互依存。从“译”到“翻译”的动态 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 推衍,之间发生了指代转移和内涵扩大,其转移 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和扩大受限于语言转换主题和当时的诗学观念。 先秦的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地理时,“是把‘天 一、 指代转移:从“职衔”到“翻译活动” 下’作为最大的空间单位,认为中国居天下之中, “译”的概念发生了指代转移,即由最初的 而受命于天的‘天子’,又居中国之中,四夷则 指代职称和官衔发展到了指代两种语言之间的 居天下之边缘,中心与边缘构成天下,中国与四 转换活动。 夷构成天下‘天下一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2]27 人们操不同语言的历史现实是翻译存在的 的“夷夏之辩”或“华夏意识”。 这段引文首 前提和基础。《圣经》记载,远古时期,人类建 先区分了“中国”与“蛮夷”的不同,然后又将 造巴比塔,上帝变乱其语言,使得人与人之间无 蛮夷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类。每类在 法沟通。斯坦纳(Steiner)认为:“翻译之所以 地理方位和风俗习惯上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一 [1]51 存在,是因为人们操不同的语言现实。” 成书 “华夷五方格局”理论折射出古代中国人的世界 于西汉时期的《礼记·王制》也有同样的说法: 地理观念。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语言的 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 沟通者应运而生。然而地理方位不同,对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