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企业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灵魂企业家

靈魂企業家傅利曼說:企業的最終目的在追求利潤。本書作者經過15年經商歷程後,卻發現「人」與「公眾利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動力,更不會因此喪失利潤。在環保、新思潮的氛圍下,對相關人士應有啟發作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說:「企業的最終目的在追求利潤。」經過十五年的經商歷程後,湯姆.柴培爾卻發現,「人」與「公眾利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最佳動力。「靈魂企業家」是一個天然、環保產品行銷全美,年營業額近二億新台幣的故事,「靈魂企業家」也是一個企業總裁工作二十年後,在面臨中年迷惘時,重新回到學校尋求人生定位、事業價值的追尋過程;公司文化、市場策略、廣告印象、管理技巧、人事徵用原來都可以在「靈魂」中找到答案……。 柴培爾企業經營守則: 定位企業的中心價值觀,以之建立實際可行的企業使命。 以信念主導有創忘的商業策略。 激勵員工同時在專業與個人層次上實踐企業的使命。 將「工作場所」轉變成「生活環境」,創造員工的共同生活感。 以活潑的自治小組方式,將以上諸項推銷給企業中的每一個層級。 前言 為靈性預留空間 第一部 定位 .發現新使命 .塑造的過程 .實踐 .與環境共融 第二部 追尋的過程 .傳播「善」的廣告 .創意的激發與管理 .「非我族類」的競爭力 第三部 信念與利益 .自治:自由地服務大眾 .中庸之道的競爭策略 .為自己、也為別人 第三智慧 以傳統牛頓機械論為基礎的企業組織的「轉型」與「再造」,並無法因應環境的複雜化及變動快速,而是需要真實的面對變局的「深度轉型」。要作到「深度轉型」,我們必須從企業思維的模式開始作起,而「量子思維」則可以提供企業達成創造思考的有效途徑。 書中提出了企業轉型所需三種智能模式的思考與討論,即精神智能、情緒智能及性靈智能,以擁有自我組織、自我執行的能力,兼容傳統思考及新科學,培養判斷力而因時制宜,並在混亂及秩序的現實邊緣中取得平衡 組織管理 在組織管理方面,丹娜提出了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所形成組織結構的差異;西方「牛頓型」組織重視個體的個別發展,而東方「網路型」組織重視整體的相互關連,但兩種組織都有依賴安定性、應變能力不佳、壓抑或排除不確定因素等問題。因此,她認為理想的組織形態是結合東西模式的「量子組織」,強調突破性思考及創造力,這種組織可以在創意中運用自如。 在講求知識經濟的今天,降低成本的生產導向,很難為企業帶來高效益了。因為你的競爭對手會作得比你更好,增加組織個體的效率是不夠的,而部門間的協調運作,增加整體效益呢?如果企業沒有認知公司本質意義、從公司核心價值及願景著手,進而讓組織全體成員從願景凝聚而達到實質凝聚,在這個環境衝擊力大及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便難以創新以達到永續發展。 所以,生存就需要不斷的改變!這讓我想到過去的經驗,總是在「分工」及「合作」之間的理念上不斷地衝撞不休,工作過程同事彼此強調的都是「標準作業程序」、「規範」、「文件」或是「關係」,但卻在溝通上花費極大的成本。個人的工作經驗往往造成嚴重的本位主義,久而久之便會流於制式的「常規」與「框架」中,難以有創意的思維,尤其當我們習慣於過去的想法與作法的時候,改變更是困難的一件事。 所以運用「量子思維」,打破既往的「常規」與「框架」,達成個人及組織的「雙環路學習」,因時制宜才能不受限,讓自我與組織在創意中運用自如。 《第三智慧》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想法及觀念,這些觀念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及創造性。然而這些觀念,須學習並嘗試運用在自己工作及生活上,才能真正受益。對於變革而言,前提是須真正瞭解「我是誰」及「再創造」的意義為何,透過不斷地自我思索並不斸地創造自我的價值感,然後不斷重新組合及連結新的概念以創造新智慧來適應變局,這條路未並是一條坦途,但我相信會得到難以料想的驚喜。 企業活水 企業存在的目的為何?財務分析師﹑股東﹑企業高階管理者都告訴我們:企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投資利潤。某些經濟學家則提供了一個稍微寬廣一點的說法,他們認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提供產品和服務,以使人類能過著較舒適的生活,並且追求欲望的滿足。     「顧客導向」及其他類似的管理思潮,把這樣的說法轉換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服務顧客。而在另一方面,政客們卻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公眾服務:企業能創造就業機會,並維持經濟穩定成長,滿足社會各階層利益相關者整體需求的滿足。然而,若從組織自身存活發展的觀點來看,上述這些目的都不過是次要的。就像所有生物一樣,一個具備生命力的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自身的存活與改進,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盡可能使自己成長狀大,所以不論是對IBM也好﹑對皇蜆殼石油公司也好,或是埃索石油公司﹑寶鹼﹑通用汽車或其他公司而言,回饋利潤給股東,都僅是存活的一種方式,而非最終目的。   在現今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企業經營環境裡,管理者若沒有認清企業的存在,是為了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