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西游记》
* 《西游记》鉴赏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明朝中后期形成的一种通俗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中“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教仙话、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参袁本) 神魔小说: 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一)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本事 (素材) 《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介绍了途径西域各国的山川地貌、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状况。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虽称“皆存实录,非敢雕华”,但还是穿插了不少神奇传说,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为后世有关取经神怪传说之滥觞。 (二)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宋代“说经”中“中瓦子张家印”的 “话本”《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猴行者(白衣秀士)的形象,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已由唐僧向猴行者转变,也标志着取经的真人真事向神魔故事的演变。 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平话》(已佚),①明初《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其中一段“梦斩泾河龙”的残文,约1200字,文字粗率,其标题为“西游记”。②较早的朝鲜教科书《朴通事谚解》里,选收了其中一段汉文“车迟国斗圣”,内容大抵相当于今本《西游记》第46回的一部分,而且还有8条注释,或介绍这段选文依据的是《西游记》,或直书“《西游记》云”、“详见《西游记》”。(底本) 宋代南方戏文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名目中有《唐三藏》一种(均佚);元代“西游”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西游记》两种。吴剧已佚,杨作犹存。在杨剧中,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神也改为沙和尚,并首次出现猪八戒形象。 (三)文人加工成书 二.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的作者,明刊本均无作者署名,清初刊本始署名为丘处机,以后的清刊本沿用此说。乾隆年间始有作者是吴承恩的提法。鲁迅、胡适等人亦如此认定。两种说法各有不足的证据,今从后者。 ①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清代刻本:汪象旭(游国恩谓黄周星)《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②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版本系统 三.《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二)思想主旨 清人曾有许多附会的解释,“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中国小说史略》)当代又有反映“农民起义”的说法(李希凡)。 (一)基本情节《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前7回(序幕),大闹天宫;中5回(过渡),取经缘起;后88回(主体),西天取经。 重要的观点: 1.心学的宣扬:明心学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而“求放心”“致良知”,以维护封建秩序。书中 “心猿”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大闹天宫(放心),五行山下(定心),取经成正果(修心)。(李贽) 2.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提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也就是说,小说直接的创作目的,还是为了提供娱乐,而作者的思想又相当自由活泼,所以小说中一本正经的教训甚少,戏谑嘲弄的成分却十分浓厚。 第二个母题是“历险记”,既便于展开离奇的情节,也寓含着人必须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完善和幸福的意义。在小说中,表现为孙悟空、唐僧等人西天取经的过程。 孙悟空在两个故事结构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通过这个神话英雄,寄托了人们的生活理想。 第一个母题关系到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在小说中表现为孙悟空从无法无天、绝对自由的状态到受到禁制、皈依佛门正道的过程。 3.《西游记》两个基本的文学母题和相应的两个故事结构,相互重叠地构成小说的总框架(章培恒本): 首先,《西游记》一方面意在通过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心学”,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又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并通过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主观意图与客观价值) 其次,在娱乐读者的过程中,通过虚幻人物孙悟空从石猴到“齐天大圣”“孙行者”进而“斗战胜佛”的成长历史,昭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