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础识.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基础识

?? 针刺的角度 --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 与腧穴部位特点和治疗要求有关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 度角垂直刺入 适于全身大多数腧穴 尤其是四肢、腰、腹等肌肉丰厚处。 斜刺:针身与皮肤呈 45 度角倾斜刺入。 适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的胸、背部腧穴。 横刺:针身与皮肤呈 15-25 度角沿皮刺入。 适于皮肉特别浅薄的头及胸骨部等腧穴 施行透穴时也用这类针刺角度,如地仓透颊车。 进针深度 --指针身刺入人体的深浅程度 原则: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年龄:年老气血虚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 年轻力壮气血旺盛可以深刺。 体质:形体瘦弱相应浅刺;形体强盛可以适当深刺。 部位:头面及胸背部浅刺;四肢及臀腹部适当深刺。 病情:阳证、表证、新病浅刺; 阴证、里证、旧病适当深刺。 ?时令:春夏浅刺;秋冬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 --相辅相成 深刺多用直刺 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 延髓部、眼区、胸背部 尤其注意掌握,以防医疗事故发生。 (三)行针与得气 行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一定 的手法。 得气: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 医者手下有沉紧感。 得气的意义: 得气迅速提示疗效颇佳; 得气缓慢提示疗效差; 无得气,疗效更差或无效,需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 不得气的原因: 1 )取穴不准确; 2 )未能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3)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气行缓慢, 久候不至。 常用的行针手法(一) --基本手法 提插法: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浅层插下深层或 由深层提到浅层。 刺激量与提插的幅度大小、频率快慢有关。 捻转法: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 捻动,反复多次。 刺激量的大小也与捻转的幅度、频率有关。 注意--捻转时不能单向转动 否则针身容易牵缠肌纤维,造成滞针。 以上两种手法是常用的基本手法,刺激量的大小需视病情和腧穴而定。 行针手法(二) -- 辅助手法 弹法:用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 —加强针感。 刮法: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中两指的指甲轻刮针柄或用食中两指抵住针尾,以拇指的指甲从下而上轻刮针柄——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扩散。 震颤法:以右手的拇食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抖动,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 —增强针感、提气、增强扶正祛邪的作用。 循法:沿所刺输血四周或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 ??????????? 针刺补泻(二) 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 补法泻法 捻转补泻 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提插补泻 频率慢幅度小,先浅后深 频率快幅度大,先深后浅 疾徐补泻 进针慢,出针快,少捻转 进针快,出针慢,多捻转 开阖补泻 出针后疾按针孔 出针后摇大针孔而不按揉 迎随补泻 针尖顺经而刺 针尖逆经而刺 呼吸补泻 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