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ppt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品课件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解释下列加红色的词 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四时俱备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问题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问题讨论 2、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问题讨论 1\“念”了什么?为何“无与为乐者”? 2\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因何“亦未寝”? 4\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 5\为何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继续讨论 6、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9、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 继续讨论 * *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陶弘景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设计 2004、11 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陶弘景是一位博学的文人,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本草、琴棋书法乃至阴阳五行。 作者简介 自由诵读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自古以来。 交相辉映。 消散。 坠落。 游在水中的鱼;争着。 四季;都。 人间的美好世界。 参与,指欣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 翻译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翻译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 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 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翻译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之后, 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翻译句子 答谢中书书 总引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常景 日夕变景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