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上课.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恨歌》上课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 不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甚至是曲解诗意,除了不能“以意逆志”(即不能整体把握、不能由表及里)这个原因外,我们还要注意 “知人论世” 。 (1)什么是“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3)怎样知人论世? 尽量多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 (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目的就是为了更加准确地把握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主旨。 如何读出诗歌主旨: 标题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注释 意象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 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 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 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 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 长恨歌 白居易 长 恨 歌 理解题目 遗憾 长久 古诗体的一种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解读标题:长恨歌 1、诗题是什么意思? 2、诗题暗含哪些信息? 3、诗题激发我们思考哪些问题? 谁长恨? 长恨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4、你推测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谁长恨: 长恨什么: 李隆基和杨贵妃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了解大意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知人论世:  他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他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其名,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历史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jí),嫁与玄宗第十八儿子寿王李瑁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论世: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