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讲.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6讲

《古代汉语》(下册) 第六讲 教学课题:学习“引申义分析例”中例字;讲解练习四 教学目的: 1.积累古汉语词汇,分析词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讲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词义分析举例【文】【乡】【要】【治】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学习词义分析举例【文】【乡】【要】【治】 1.学习【文】 ◆“文”是个象形字,像纹理纵横交错,这一意义后来写作“纹”。《易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引申为花纹,有采色的纹路。《山海经·精卫填海》:“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 ◇又经常与“采”、“章”连用,构成“文采”、“文章”,指的是几种颜色相错杂的花纹。 《庄子·马蹄》:“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文采”“文章”又引申为“文辞”。司马迁《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常与“质”相对。“文”表示形式,“质”表示内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文:文采。野:粗野。 史:浮华,虚浮。 ◇“文”还可以用作动词,在身上刺画花纹或字。《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被发文身。” ◇用于抽象意义,文饰。《论语·宪问》:“文之以礼乐。” 文:旧读去声。 ◇掩饰过错。《论语·子张》:“小人之遇也必文。” 文:旧读去声。 ◇“文”的另一引申义是“文字”的意思。汉字的笔画有横有竖,也像交错的纹路。《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书是由文字写成的,因此,“文书”(书本、典籍)也可以叫做“文”。《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用于特指古代礼乐制度之类的文化遗产。《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2. 学习【乡】 ◆乡,甲骨文图形像两人对食之状,是饗(xiǎng)的本字。《汉书·文帝纪》:“专乡独美其福。”《史记》作“享”,《资治通鉴》作“饗”。 ◇引申为面向,对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乡字在古代典籍中经常用作行政区域单位。这是乡的假借义。据《周礼·地官·大司徒》,一乡为一万二千五百家。《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后为县以下的行政区域单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引申为家乡,乡里。《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又引申为地方,处所。《荀子·赋》:“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至于指城镇以外的地区,即城乡的乡,那是六朝以后发展出来的意义。谢灵运《石室山》诗:“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 ◇乡又假借为“向 ”,从前,过去。《论语·颜渊》:“向也吾见于夫而问知。”“向也”即“向者”,不久,刚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曰:‘向者与我载而入者。”’ ◇乡又假借为“响(响)”,回声。《汉书·天文志》:“犹景(影)之象形,乡之应声。”颜师古注:“乡,读曰响。” 3.学习【要】 ◆“要(yāo)”本义是人的腰。《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引申为“重要”。《孝经》:“先王至德要道。” ◇又引申为要点、关键。《庄子·天道》:“愿闻其要。”《淮南子·主术》:“此治之要也。” ◇再引申为简要的。《世说新语·言语》:“可谓要言不烦。” ◇“要”用作动词,指把东西缠束在腰上。曹植《洛神赋》:“解玉佩以要之。” ◇引申为约束,会总。《礼记·乐记》:“要其节奏。” ◇引申为“中间”之意。《战策·秦策四》:“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又引申为中途拦截。《左传·襄公三年》:“吴人要而击之。” ◇又引申为截取。《淮南子·原道》:“以要飞鸟。” ◇又引申为要挟。《论语·宪问》:“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又引申为求取。《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天爵:指仁义忠信等。人爵:指通常所说的爵位。 ◇又引申为邀请。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邀”。 ◇从求取又引申为“需要”。白居易《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由此又引申为现代汉语中“要不要”的“要”,意义略等于“应当”。 4.学习词义分析举例【治】 ◆“治”的本义是治水。《孟子·滕文公下》:“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 ◇由治水引申为治理、管理、处理、研治等意思。如“治国”、“治兵”、“治本”、“治丝”、“治人”、“治学”、“治任”。 “治国”就是管理国家。《礼记·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治人”就是管理、统治人民。《孟子·许行》:“治人者食于人。” 又可用作形容词,是安定、太平的意思,与“乱”相对。这—意义也是由治理引申出来的。《诗经·周南·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