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技术研究进展
该论文是从以下网址获取:
/col/1999/c99130.htm
Progress of Immobilized Metal-chelate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Wei Qi Bao Shixiang# Yao Ruhua(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ikou 571101)
Abstract The matrix, ligands, activation, coupling and elution techniques of immobilized metal- chelated affinity chromatography(IMAC)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MAC with other affinity chromatographies were compared, the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MAC were reviewed, at last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were presented.Key words Immobilized metal-chelated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metal chelate摘要 本文介绍了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IMAC)技术的发展简史,IMAC的基本原理、基质、配基、活化与偶联、洗脱方法,对IMAC的优劣做了比较和评价,最后介绍了IMAC的最新应用及理论模型研究进展。关键词 亲和层析 亲和色谱 金属螯合物
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技术研究进展*
魏琪 鲍时翔**# 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 广州 51064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海口 571101)
???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更加高效、可靠的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方法。六十年代出现的利用生物分子间专一、可逆的特异亲和作用的亲和层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工艺的发展[1]。在生物技术制取蛋白质的多级纯化过程中,高效液相色谱被指定为一个必须步骤,亲和色谱(亦即亲和层析)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是其它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 1975年,Poroth首次提出“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Immobilized Metal-Chelated Affinity Chromatography)”的概念[2],首次成功地在琼脂糖上偶联了螯合剂亚氨基二乙酸(IDA)钠。IDA的钠盐与金属离子如Cu++螯合后,可与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结合,不同的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力不同,从而将蛋白质分离。后来的研究表明经固定的金属离子不仅与基质以螯合形式结合,还可以离子键、共价键形式结合,或分散在固体基质中以胶体状存在。1983年Poroth把凡是固定在基质上的金属(不管是否以离子状态存在)与溶质的亲和作用定义为“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IMAC)”[3]。1 基本原理??? 过度金属离子能与电子供体氮、硫、氧等原子以配位键结合,金属离子上剩余的空轨道是电子供体的配位点,在溶液中被水分子或阴离子占据。当蛋白质表面氨基酸残基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力比它们更强时,则蛋白质取代它们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从而使生物分子被吸附。根据软硬酸碱理论,Cu++、Fe+++、Co++、Zn++、Ni++等为交界酸,易与组氨酸、色氨酸上的交界碱氧原子和半胱氨酸上软碱硫原子配位结合,而Ca++、Mg++等硬酸则易与磷酰化氨基酸上的硬碱磷原子配位结合。由于蛋白质表面这些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位置和空间构象不同,因而与金属螯和物的亲和力大小不同,从而可选择性地加以分离纯化。??? 组氨酸和色氨酸最易与金属离子结合,因此是金属螯合亲和层析中的活性基团。组氨酸上有α-氨基、羧基和活性侧链基团咪唑基,它可以由α-氨基和羧基与金属离子形成五元环,也可由α-氨基和咪唑基与金属离子形成六元环,还可由羧基和咪唑基与金属离子形成七元环。半胱氨酸分子侧链上的硫原子也可与金属离子形成共价键[4]。??? 生物分子与金属离子间的结合强度与它们的轨道重叠程度有关,结合作用可分为3种:??? (1)静电吸引:修饰后的基质带有净负电荷,它可吸附分离表面氨基酸残基带正电荷的蛋白质。??? (2)配位键结合: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等残基上有咪唑基,其氮原子上的未公用电子对与固定化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 (3)共价键结合:固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