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弟子规德解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东西或财物的取得与给予,要分辨清楚,做到明明白白;给别人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取得时候应该少一些。中国有句老话:“吃亏是福。”宁可自己吃亏,不要让别人吃亏。老子《德道经》第三十一章《不积》有言:“圣人无积,即以为人已愈有,即以予人已愈多。”这就是教导我们真正好善的人乐于施舍,不会执着于过多地拥有,贪多的人不是真正的善者。圣人不为私已而聚积财物,尽力为别人付出而自己却更加增加,尽力施予别人自己却越多,舍即是得(德)。 “将加人,先问已,已不欲,即速已”。要托人办事前,先要扪心自问:换作是我,想不想这样做?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做,就要立刻停止。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注意即使已有所欲,也要慎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容大度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效仿仁德的仁慈柔容,做到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而老子《德道经》第二十六章《无难》言:“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恩怨之事,无论大小多少,以德报怨,用德心去化解,则复归于道德之中。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对待家中的工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如果依仗势强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德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七、亲仁 引言:“亲仁”的细则涉及的德性要求也极为丰富。不仅体现了仁德要求,也体现了礼德和智慧要求。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同样是人,对道和德的理解和表现也各不相同,善恶邪正,德行心智高低也是良莠不齐的。跟着潮流走的多为俗人,有仁德真博爱的人相对就少一些。老子《德道经》第二十一章《为正》:“正复为奇,善复为訞。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缺失道德的教化,不能以德修身齐家,“正”就成了稀奇的事了,“善”也成了咄咄怪事了。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已经迷失了很久了啊!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果真是一位仁德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公正无私,唯德是从,没有隐瞒,不会去说讨好他人的话,不去做讨好他人的事,他的所作所为,是以德为检验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天下人为依据,依自然大道客观规律而行,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老子《德道经》第三十五章《怀玉》言:“言有君,事有宗。”圣人所方所行都有它的主旨,有宗根,符合大道至公的天理,绝非自私利已。所以人们都敬重他们。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会越来越少。老子《德道经》第三十六章《知病》:“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圆满而没有缺陷过失,是因为他们有忧患意识,忧患自己可能有毛病和不足,修养道德不断自我完善,所以能避免毛病与忧患的产生。学习他们的这种品质,我们也就不断地自我完善。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给自己留下无穷的祸害,因为一些不爱修养德行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我偿不肯亲近仁义之人就给我们自己关闭了一扇学习的大门。 如果我们没有圣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的上德精神,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自己道德修养水平下滑而遗憾终身。 八、余力学文 引言:“余力学文”属于智德的内容,智德要求我们:谦虚处下。如果我们能修养好智德,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能养万物,那么我们就会远离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等由于缺失智德而显现出来的这些困扰。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已见 昧理真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份,只知道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了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老子《德道经》第十一章《无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觉悟道和德,更好地实践孝、悌、谨….等以上所述的美德,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