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

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 1.引言 佛典汉译始于东汉,终于宋朝,历时一千多年,期间佛教高僧研习佛典,讲经布道,翻译佛典近六千卷,阐述的翻译思想如同天空的星星熠熠生辉。这些是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脉相承的明清实学翻译和近代西学翻译具有直接的影响,是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诞生的土壤,是我国翻译学的根基和传统。所谓“典籍”,“主要指经过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魏晓红、李清源2010:109)佛典就是指佛教的根本典籍,涵盖经、律、论“三藏”。翻译学成为独立学科伊始,我们一方面要吸纳西方译学精华,做到洋为中用;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我国传统译论“勘称典范的学术成就”,做到古为今用。只有古今打通,中外融通之后,我国翻译学才能健康发展,我国才能从翻译大国质变为翻译强国。本论文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从学术范式视角研究佛典汉译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 2.范式 范式(paradigm),有时译作“规范”和“典范”,是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通常指一个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精神信念和研究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ThomasKuhn1962)。1989年科尔勒把学术范式引入到语言学研究中,缩小了范式的内涵和外延,用来指语言学史上堪称典范的成就,即那些促使一代人重新思考传统语言观念的理论体系(KoernerKonrad1989)。1984年余英时的著作《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解释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近代史学革命上的中心意义(余英时1984:19-21,77-91)。自此,学术范式在我国学术界逐渐得到推广。1999年傅勇林先生把学术范式引入到翻译研究中,采用库恩关于范式的经典定义,认为“在范式的上述四个要素中,精神信念关乎译学思想与学术品位,研究传统关乎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及其“层累叠加”,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则直接涉及译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四者藕合,才可构成译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并借以形成译学研究的学术面貌,因此绝对不可偏废。”(傅勇林、朱志瑜1999:30)本论文沿袭库恩关于范式的经典定义,拟构建佛典汉译的文章学译学范式。 3.文章学 “文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颇具考究的词汇,锦绣文章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人墨客才华的精髓,《千家诗》首章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之说。“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其本义是色彩之间的错杂搭配。后来在《论语公治长》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开始表现为文字作品之义,两汉时期这一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如:“汉之得人,以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义招选茂才。而肖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班固1962:58)“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扬子云,其才能若奇,其称不由人。”(王充1954:275)我国古代文章的范围很广,清人章学诚感叹“六经皆史”,后人对曰“四库皆文”,因为《四库》经、史、子、集无一不是文章。“中国的文章,历三千年之久,存在于中国的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之中,举凡哲学、政治、历史、宗教、艺术、民事、风俗,以及个人抒怀述志,无不借文章以传布和存留。”(毛庆耆2002:113)这句话说明文章在我国走过的岁月之长,涵盖的范围之广。文章学是指研究文章的学问,通俗地说,文章学就是文章研究。佛典汉译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受我国古代文章学、史学、佛学和中华文化的浸染熏陶,我国古代把翻译纳入文章学范畴,衡量译文与评价文章都采用文质标准。严复说:“(信、达、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严复1981:11)这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经典话语,文章正轨就是译事楷模,“信、达、雅”三者既是文章要求,也是翻译标准,佛典汉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章学译学范式。究其根源,合作翻译传统使然。 4.佛典汉译的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 4.1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的传统,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成因 佛典汉译历时千年,一直采取合作翻译方式进行,无论是初期的私人合作,还是后来的译场合作,合作翻译是根本,佛典汉译形成了合作翻译传统。一是因为佛典汉译初期没有原本,外国僧人根据记忆口诵佛典,即使在印度本国,当时也无佛典写本。《分别功德论》云:“外国法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梁启超分析其原因:“大抵(一)因古代竹帛不便,传写困难,故如我国汉代传经,皆凭口说。(二)含有宗教神秘的观念,认书写为渎经;如罗马旧教之禁写《新旧约》也。”(梁启超1984:53-54)竹帛携带不便和宗教禁写是造成印度佛典没有写本,佛典汉译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