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鹤庆锰矿矿床成因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鹤庆锰矿矿床成因探析

关于鹤庆锰矿矿床成因探析摘要:本文以鹤庆锰矿为研究对象,阐述了鹤庆锰矿带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了该区成矿地质条件,总结了矿区地质特征,分析了沉积环境与矿床成因。 关键词:矿床环境成因 一、区域地质背景 鹤庆锰矿地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盐源-丽江台褶带之鹤庆-洱海台褶束北部,西与三江褶皱系相邻,东与川滇地台背斜相伴,北部有南岭纬向构造系断结出露多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在成矿前后区内构造活动十分频繁。区内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古断裂构造在其周边形成边界般的深大断裂,分别是北东向的丽江-剑川断裂、军营-福田断裂、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黑惠江断裂、清水江-黄蜂山断裂以及东西向的汝南哨断裂等。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以后,一直控制其西部的凹陷盆地。黑惠江断裂、清水江-黄蜂山断裂至少在印支早期已形成,控制庆华-鹤庆松桂期海湾的西界,其西部自诺尼吉期以来为点苍山古陆的北缘。北东向丽江-剑川断裂在印支期受印度板块北北东向推挤作用而强烈左旋剪切,并控制盐源-丽江台褶带北西边界;与丽江-剑川断裂平行的军营-福田断裂在诺尼吉中晚期(T3sh2与T3sh3之间)形成并参与左旋剪切活动,使在两条断裂所夹持地块内形成北东-南西向力偶,导致在印支期前就已有雏形的东西向汝南哨断裂带不均衡强烈拉张,在该构造的南部,形成了小天井-庆华东西向的裂陷海槽,在该裂陷海槽内又分布有许多呈串珠状的次级凹陷盆地,小天井锰矿即形成于该裂陷槽东部的次级凹陷盆地内。成矿期及之后的主要构造活动均与该裂陷槽有关。 二、成矿条件 1、滇西晚三叠系时期,小天井锰矿位于滨岸沼泽相中,它的北东边靠近陆地,南西边是滨海相沉积。在松桂组下段顶部有一富含长石的三角洲相含砾砂岩体,认为是在洪水期山间河道携带大量富含长石的陆源碎屑物质,在入海处搬运能力降低而沉积下来,形成含砾砂岩构成水下沙堤,浅海沉积作用受继承性影响,致使水下暗堤的一侧局部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地球化学环境,为锰质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2、松桂组下段煤系地层是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形成,这种气候条件加速古陆岩石的风化作用,陆源碎屑物中的锰质被水流带入海洋,造成海水中矿物质浓度增加,在海陆交接的边缘地带(槽形局限洼地)因物理化学条件改变,从而导致成矿。 3、成矿时海水富含锰质,Mn2+随着富氧、碱性、动能大的海水,在海流、波浪、潮汐的共同作用下,越过水下暗堤,源源不断地进入比较安定、酸性、动能小的陆源浅海槽形局限洼地,Mn2+、Ca2+、Mg2+和SiO2胶体能在这里较好地进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从而分别形成锰矿体及硅钙质互层; 4、上述独特的沉积构造环境,有着较高的PH值和EH值,对锰的富集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对铁、磷来说,却是不利的因素,这可能是小天井矿床锰高、铁低,硫和磷含量均微的原因。 三、矿区地质特征 1、地层 鹤庆锰矿区以三叠系碎屑岩、泥质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为主,夹有基性火山碎屑岩-硅质岩。其中上三叠统松桂组(T3sh)在矿区出露最大,其主要特点是厚度变化大、岩性复杂,滑塌体呈团块状、角砾状及碎屑等在整个地层内均存在。现从上到下叙述如下: 1.1、上三叠统松桂组第三段第二层(T3sh3-2),厚度189.53-354.53m,主要分布在小天井向斜核部及无名地-大陡坡、武君山、猴子坡。 上层:上部为灰-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含砾屑、碎屑泥岩夹炭质、粉砂质泥岩透镜体,中下部夹褐色薄层状硅钙质层,中厚层状灰岩、含锰灰岩、含砾屑灰岩,见生物碎屑和团斑状、星点状黄铁矿。 中层:铁锰矿、锰矿透镜体,夹褐红、灰黑色条带状、条纹状、角砾状、灰-浅灰色似条带状、桃红色花斑状菱锰矿层,富含瓣腮类化石。 下层为黄灰色薄层状泥岩,夹灰色薄层状灰岩,偶见紫红色泥岩或角砾状泥岩。 1.2、上三叠统松桂组第三段第一层(T3sh3-1),厚度297.31-331.31m,主要分布在小天井向斜两翼及无名地-大陡坡、武君山、猴子坡。 上部为灰-深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西部相变为浅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砂岩含砾长石砂岩夹泥岩和煤线。 下部深灰-暗绿色薄-中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局部夹炭屑泥岩,普遍见星点状黄铁矿,含长石及绿泥石等凝灰质矿物。无名地至武君山一带夹有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泥岩透镜体。 1.3、上三叠统松桂组第三段火山岩(T3sh3-β),厚度0-302.35m,主要分布矿区西北部,其厚度具从北西往南东变薄至尖灭的特征。 灰绿-暗绿色厚层状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凝灰岩、杏仁状玄武岩、角砾熔岩等,局部含赤铁矿透镜体,含磁铁矿。 1.4、上三叠统松桂组第二段(T3sh2),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