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docVIP

湘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

湘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典型模式及启示摘要:衡阳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本文重点分析了以村为单位的七种建设模式的经验及特色,明确每种类型的基本内涵、适用范围及着力点,并提出了衡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衡阳市;新农村建设;模式;启示 衡阳,湘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市。辖7县5区,185个乡镇,4902个村,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3公顷,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中559万。虽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到底如何建设?此前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衡阳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湘南经验”,值得全省借鉴和推广。 也正因为衡阳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做法在全省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指导性,“衡阳模式”由此走出湘南,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本。 一、新农村建设的七大特色模式 1.白泥村:多元投入,项目并进,整合资源实施整村推进 白泥村位于衡山县店门镇的西南部,传统上是以山林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山村,最突出的就是有7000多亩楠竹,为发挥楠竹的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建了一个南竹加工厂,2006年实现产值100万元,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人。2004年以后,白泥村农业生态旅游引起了重视,旅游开发开始起步。该村利用楠竹发展农家乐,创出楠竹烧烤特色菜,实现增收30万元,并积极发展绿色蔬菜,种植100亩野菜、100亩特色农家菜和100亩药材。特别是2006年新农村建设启动后,白泥村的旅游开发在外界强力推动下,进展加速。目前,白泥村村民收入构成中,旅游经济收入已经占到了25%,休闲农业已成为白泥村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初步形成了旅游综合功能体系。农业休闲和旅游的开发把游客和市场引到白泥村村民的家门口。白泥村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了争项目、引项目的力度。投入100万元,争创白泥四星级休闲农庄一举成功,并于2006年10月授牌。由省道教协会投资240万元的普贤观于2008年11月已经完工。招商引资1.5亿元开发白泥溪漂流等项目也在2008年成功开漂。目前正在修建白泥村宾馆,并计划改造400亩观光果园、40亩的休闲渔场、300亩休闲林场等,正在成长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白泥村第二次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村容村貌也将发生新的变化,白泥村成为闻名省内外的文明小康和生态建设示范村。 2.工联村:在红色荒漠化的紫色土丘陵区建立优化农业生态模式 衡南县工联村位于谭子山镇北部,这里的地形以高岗地为主,其次为低岗,紫色土丘陵岗地分布广泛,普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基岩裸露,土地荒芜,呈现红色荒漠化现象。这里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20年前这里的人工林和灌丛草丛也极少,并多属落叶阔叶树种,丘岗呈现一片荒芜景象。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紫色砂页岩形成的紫色土不耐侵蚀,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致使土层日益变薄,地表侵蚀面积达95%以上。工联村1990年以来,工联村作为综合开发示范村,一方面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农产品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结构,发展高生产力水平的集约型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集体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产供销联合,形成了以村界为边界,由农田种植、山平塘立体养殖、林地果园、畜禽养殖、农户管理、道路运输等六个亚系统构成的农、副、工、商联合发展的复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式。10年来开发紫色土荒山120 hm2,建果园40 hm2,改造中低产田40hm2,营造薪炭林40 hm2,塘边建养猪场12个,圈养蛋鸭24棚。该村建设了主干高级公路5公里,二级甲等公路2.5公里,三级水泥道路12公里,农田水泥路4.5公里,并已拥有汽车运输公司、汽修厂、电瓶厂、生猪养殖场、奶牛养殖场、鲜奶加工厂、村办商店等7个村办企业。全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15000元,成为省、市级紫色土丘岗区综合开发样板村和闻名全国的农村小康建设先进典型,实现了较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3.塔山瑶族村:创新管理机制彰显发展活力 10年前,常宁市塔山乡瑶族村除了房屋建筑和居民语言、习俗可以见证到这里的历史遗存外,另一番景象就是脏、乱、差和贫穷,农民年人均仅纯收入100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不抵支。村里根本没有游客光顾。2011年,塔山瑶族村接待游客达到13.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09%,实现旅游收入1550万元,比上年增长51.2%。塔山瑶族村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走出了一条创新管理机制的发展道路。塔山瑶族村将民族风情发挥到了极致,从居住的房屋到生活用的器皿,全都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