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识别地下水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地震地质
第29卷 第 1期 地 震 地 质 Vol.29,No.1
2007年3月 SEISMOLOGYANDGEOLOGY Mar.,2007
识别地下水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
1) 1) 2) 1)
张素欣 张子广 任晓霞 王 想
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庄 050021
2)河北省地震局张家口地震台,张家口 075000
摘 要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地面沉降
造成井管上窜,观测管路系统被损坏等,这些现象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
很大困难。应用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分析含水层的水均衡状态、应力 -应变状态及其与水位动态的
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井孔所在区水位下降漏斗的
扩散特征,结合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资料多年变化特征,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异常的性质。
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分单一集中抽水与长期地下水超采对水位观测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超采区水
位前兆异常,有助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地下水超采 水位观测 异常识别
+
中图分类号:P31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67(2007)01-0114-08
0 引言
在多年的地震预报实践工作中,注意到超采地下水引起地质环境变化对流体资料的影响非
常明显。据首都圈地区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分析了近 10年来地壳垂直形变状态与特征,结果表
明,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平原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大空间、大量级的地面沉降,从而
无法获得这些区域垂直向构造运动信息(杨国华等,2002)。由此可见,超采地下水引起地质环
境变化的量级之大。
本项研究是日常地震分析预报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水文地质
环境改变,导致含水层应力 -应变状态变化,给识别地震异常造成非常大的困难。首都圈部分
井水位的变化特征就显示了超采区井水位的多年趋势下降变化特征,前人指出井管突升、地面
崩裂的机理是地面局部沉降的结果(车用太等,2004)。抽水对井水位影响的研究成果已积累
了很多(吴富春等,2000;高立新等,2005),但这些一般指短时间内大量抽水对邻近井水位的影
响,由于抽水时间较短,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环境也相对稳定。超采区的水位变化有别于短时间
内大量抽水对邻近井水位的影响,由于超采区的水位逐年下降,造成含水层压密、固结,水文地
质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超采地下水对潜水观测井的影响机理较为简单,因为潜水水位下降意
味着含水层的疏干和压密。开采地下水产生承压井水位下降并不单单意味着含水层疏干,起初
水头下降(含水层没疏干)到最后阶段的含水层疏干,应力 -应变状态较复杂。本文应用水文
〔收稿日期〕 2006-03-06收稿,2006-10-20改回。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B0203)资助。
1期 张素欣等:识别地下水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 115
地质理论与方法、含水层的水均衡、应力 -应变及其与水位动态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
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
1 现状
11 地质环境现状
据河北省地质局分析(中国环境地质信息网),河北平原区 1990年与 1959年相比,浅层地
下水位普遍降低 10~20m,漏斗区中心下降20~30m。1992年,河北中东部地区深层地下水位
已降至海平面以下,其中,沧州市地下水漏斗中心已在海平面以下 80m。2004年底深层地下水
位与2003年同期比较,衡水、沧州、邢台东部平原分别下降322,141,115m。2004年底河北
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幅度 >05m,其中石家庄、邢台和邯郸山前平原区下降幅度 >10m。
地下水超采导致的环境问题首要的是地面沉降,从 2005年 8月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
讨会资料得知(国土资源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