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质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童孝生生于1962年10月因幼年患小儿麻晕症.DOC

质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童孝生生于1962年10月因幼年患小儿麻晕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质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童孝生生于1962年10月因幼年患小儿麻晕症

质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童孝生 生于1962年10月。因幼年患小儿麻晕症而以拐杖相伴而行。读了五年小学、二年初中和二年高中。1979年高中毕业时因左腿残疾而未能升学,从此便开始了边教书边自学的生涯。1989年赴苏州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班进修一年。1992年通过函授获得浙江教育学院物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曾执教于安徽省广德县同溪中学和浙江省安吉县第四中学,现任浙江安吉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业余从事物理学史和物理教学研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教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教学探讨》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加合编出版书四本。两篇教学论文被收入《治学经验谈》一书。《中学物理学史教育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一文应邀于1988年在北京召开的“物理教学研讨会”上宣读。曾被有关报纸和广播电台誉为“自学成才”青年。   “质量”一词来自拉丁文“Mass”——“masa”意思是指“原子的总和”,因为古希腊原子论者伊璧鸠鲁曾提出用原子的多少来度量物质。他指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量度单位”。后来演变为(英文)mass(质量)一词。 1596年出版的《宇宙的秘密》一书中提出行星不应该看作是数学点,而应看作是物质的物体,它有一种内在阻抗能力,这种阻抗能力是由物体的体积及其密度决定的。开普勒认为密度是粒子或物质的疏密程度。我们看到开普勒对惯性已有认识。   1620年弗·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定义质量为“物体所含物质之量”。 1684年10——11月写成的送交皇家学会的论文《论物体的运动》中对质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定义1“物质之量是由物质的密度和大小共同产生的”。后来,牛顿又进一步认识到,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1684年底和1685年春牛顿写《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称《原理》)时作了如下的定义:“物质的量就是综合它的密度和体积而得出的量”。牛顿还对此定义作了一些说明,并说“我以后称之为物体或质量的。正是物质的这种量”。因此,一般认为牛顿《原理》的出版,才有了明晰的质量概念。   牛顿在《论物体的运动》一文中定义质量时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因为他在该文的定义6中将密度定义为“物质之量和大小所占的空间的量之比”。但在以后,如《原理》中牛顿将密度的定义删去了。一般认为他受开普勒和波意耳的影响把密度看作是表示原始粒子数疏密程度的比质量更基本的量.可是牛顿在《原理》第三篇中又说“密度相同的物体”,“是指哪些其惯性与体积之比是相等的物体”。 1867年马赫发表了《关于质量的定义》,指出了牛顿质量定义所存在的循环论证问题。他提出了质量的操作定义:以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它们获得的加速度的负比值作为它们质量的反比.这佯我们便可确定一个物体的(相对)质量。1876年麦克斯韦在马赫的基础上提出用一个确定的力先后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用它们所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作为它们质量的反比.马赫和麦克斯韦定义的质量都是惯性质量。   除了牛顿和马赫的定义外,为了避免循环论证有人还提出了另一种定义方法,这种定义认为力首先是人从肌肉用劲得到的感觉。就象人们感觉到物体的冷热而定义温度那样可以把力当作一个基本概念。等量的力作用于不同的物体时,将产生不同的加速度.我们可以把每一物体的惯性,即对于力的抵抗称为它的质量,即定义m=F/α。   三、质量的相对性   从牛顿时代到以后的许多年中人们一直认为质量是绝对不变的.在各种运动和变化中物体的质量是守恒的.1878年人们开始推测,由于磁场具有能量,使带电体运动比使不带电体运动应做更多的功,因为要提供一部分能量使其化为磁场能.所以同样速度的带电体比不带电体动能大,也就是说带电运动体的质量要比不带电的大。 1898至19O0年间伦拉德测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时,发现电子速度达到光速的三分之一时.荷质比随速度增大而减小,但实验的稳定性较差。 1901年,W·考夫曼从镭辐射测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电子的速度增大到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急剧增加.从而打破了质量不变的结论.而后人们便开始从理论上导出动质量m与静质量m0   1903年阿伯拉罕根据经典理论把电子看成刚性球.导出了下面的关系:   1904年布雪莱导出的结果为:   1904年洛仑兹把他的收缩假说用于电子,得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导出了如下的式子:     同年9月爱因斯坦发表了《物体的惯性同所含的能量有关吗?》这篇论文再次讨论了动质量与静质量的关系问题,得出与洛伦兹相同的结伦。 1906年考夫曼指出他的实验结果与阿伯拉罕的公式和布雪莱的公式比较接近.而与洛仑兹——爱因斯坦公式不相容,洛仑兹打算放弃自已的结论.而爱因斯坦却坚持认为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普朗克对此很关注.他从测定值倒回去求电子的荷质比不是常数,他认为此结果说明考夫曼的实验结果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