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子印迹技术李嘉钰19120051203225 -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分子印迹技术 李嘉钰 19120051203225 分析化学基本任务 分离 分析 分子印迹技术(MIT)的起源 Pauling 锁匙理论(理论基础) Dickey 专一性吸附(萌芽) Wulff 首次合成(形成标志) Mosbach 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发展) Lund University 成立分子印迹学会(Society for Molecular Imprinting,SMI)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某一分子(印迹分子) 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实验制备技术。 (1) 功能单体-印迹分子-结合 (2) 交联剂-固定 (3) 脱去-印迹分子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预组织法(共价法) Wulff 结合方式:可逆共价键 优点:空间精确固定排列 自组装法 (非共价法)Mosbach 结合方式:非共价键 优点:简单易行 模板容易除去 近似天然 牺牲空间法 (两者兼备)Vulfson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MIPs的链引发方式和聚合方法 链引发方式 自由基引发 (低温光引发) 引发剂 偶氮二异丁腈 (AIBN) 聚合方法 大多采用封管聚合 印迹分子、功能单体、交联剂和引发剂按一定比例溶解在惰性溶剂中然后引发 通过非共价键将印迹分子固定。 洗脱后留下的空腔有特定选择性。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色谱技术 固相萃取 膜分离 传感器敏感材料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展望 分子印迹过程机理及定量描述 合成更多更有用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 分子印迹和识别过程将从有机相转向水相 商业化阶段 大分子化 催化合成 仿生传感器 …… 参考文献 [1]姜忠义,吴洪.分子印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1. [2]Wulff G, Sarhan A , Zabrocki K. Enzyme Analogue Built Polymers and Their Use for The Resolution of Racemates[J ] . Tetrahedron Lett ,1973 :4329~4332. [3]赖家平,何锡文,郭洪声,梁宏. 分子印迹技术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 分析化学,2001,(7). [4]史瑞雪,郭成海,邹小红,朱春野,左言军,邓云度.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2002,(3). [5]温玉清,刘峥,尚伟.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化工进展,2005,(1). [6]张丽芬.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在痕量分析的应用[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7]蔡亚岐,牟世芬.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及其应用[J]. 分析测试学报,2005,(5). [8]刘耀驰,项伟中,徐伟箭. 分子印迹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与展望[J]. 化工学报, 2004,(10). [9]谭淑珍,李革新,李再全.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应用化工,2004,(4). [10]胡树国,李礼,何锡文. 一种高选择性固相萃取吸附剂——分子印迹聚合物[J]. 化学进展,2005,(3). [11]温玉清,刘峥,尚伟.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J]. 化工进展,2005,(1). * * Pre-arrangement Polymerization Extraction 制备材料 模板分子 溶 剂 功能单体 交联剂 强极性基团 高效MIPs 氢键基团 高选择性MIPs 促进作用 减小干扰 共价键型 含有乙烯基 非共价型 含有乙烯基和羧基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