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植被
第五章 土 壤 植 被
第一节 土 壤
东至县土壤分类标准是按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暂行方案 和 安徽省土壤工作分
7 12 40 67
类 有关规定拟定的 全县土壤共分 个土类 个亚类 个土属 个土种
一 红壤土类
红壤土类是东至县面积较大 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 面积269 5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 除
草甸土 下同 的68 2 遍布于县境海拔700 米以下的低山 丘陵及盆缘高地 自然条件优越
是瓜 茶 果 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主要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为
60 10 30
主 其次为第四世纪红色粘土 土层深厚 多在 厘米左右 坡度较平缓 一般在 度 心
土是黄红和棕红色 干时坚硬 板结 酸碱度4 5 6 5 呈微酸性反应 表层有机质含量中等 普
遍贫磷少钾 主要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带 人工松杉 茶叶 毛竹及灌木丛 但广大低丘岗地植
被多遭破坏 林木残存无几 少量辟为农田
二 黄棕壤土类
黄棕壤面积15 15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 8 分布于沿江沿洲一带的岗地上 海拔在
40 700
米左右或 米以上的中山上部 黄棕壤成土母质为下蜀系黄土坡残积物 属黄壤向棕壤的
过渡类型 表层黄棕色 心土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层深厚 质地粘重 透水性能差 酸碱度5 0
7 0 呈微酸性至中酸反应 有机质含量低 贫氮缺磷低钾
三 潮土土类
潮土土类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 面积13 64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3 5 占耕地面
积的20 5 分布以带状沿江洲圩区 内河两测及沿湖垦地 是本地植棉的主要土壤 潮土土
类的成土母质是江 河 湖近代沉积物 经过不同沉积方式堆积起来的砂质 壤质和粘质的沉积
物 经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和人们长期耕种熟化发育而成的耕作土壤 土层深厚 透水性好 部
分土壤砂粘比协调 酸碱度5 5 8 3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低 全氮中等偏低 普遍缺磷缺钾
四 紫色土土类
紫色土是山区主要土壤之一 面积23 98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6 1 分布于丘陵岗
地 海拔150 300 米 坡度10 25 度 紫色土壤是紫色岩类风化发育而成的一类岩性土壤 土
层剖面紫色或暗红色 色泽较匀 呈粒状结构 组织疏松 透水性好 酸碱度4 5 左右 呈酸性反
应 有机质含量较高 严重缺磷少钾 植被覆盖差 侵蚀严重
五 石灰 岩 土类
石灰 岩 土类面积28 36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7 1 分布于石灰岩的低岗丘陵上 地
形大部是山麓坡地或微起伏的山间谷地 坡度较平 一般在10 20 度 成土母质是由石灰岩风
化而成的一种岩化土壤 土层较浅薄 土石界限明显 土体颜色较匀 土表多为棕红色 粘质 小
颗粒状或棱状结构 酸碱度为6 5 8 0 呈中性反应 有机质含量较高 严重缺磷 山体植被较
差 雨水侵蚀 大部分岩石裸露 荒山秃顶
六 水稻土类
水稻土是东至县的主要耕作土壤 面积44 54 万亩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1 3 占耕地面
65 5 40 3
积的 遍布全县 个乡 镇 除杨桥 新庭 庆丰 乡 集中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盆地
岗 垄 冲 畈 水稻土类是人类生产活动 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 发育于
各界成土母质上 土层深厚 耕作层浅 一般10 15 厘米 部分田块有潜育或次生潜育现象 酸
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