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_贾根良.pdf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_贾根良.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_贾根良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 经济学 ∗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 贾根良 【内容提要】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于产业低端 的依附地位,而且也使我国遭受到美元霸权的残酷掠夺,它还导致资金、资源和劳动力 被虹吸到沿海的出口导向型部门,造就了畸形的外向与内需相分割的“二元经济”,成 为内需长期无法启动、民族企业的投资机会被外资挤占并引发严重经济泡沫的主要原 因。这种战略不仅没有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反而造成了重工业的低端产 品产能过剩和高端技术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并成为高等教育没有出路、城市化 发展严重滞后、“三农”问题成为死结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国际大循环 出口导向型经济 发展模式 城市化 “三农”问题 作者贾根良(196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经济 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 100872)。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一词,始见于王建 1987 年在新华社内部刊物《动态清样》上发表的文 章《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该文提出的战略构想及其理论去年被推荐为 2009 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候选理论。确实,按照推荐者的看法,王建提出的这种战略对中国“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国际大循 环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不能被高估,因为大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主 要是依靠内需而非“国际大循环”而发展的,所谓“中国经济奇迹”就是在那时奠基的;只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加入 WTO 以来,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才得到充分的实现,但值得 注意的是,正是随着这一战略的彻底贯彻,我们才陷入了日益难以摆脱的严重经济困境。很明显,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致命弊端已经充分 暴露。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一、“担水劈柴”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美元霸权的残酷掠夺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旨在于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品出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到国际大循环,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另一方面 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从而获得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以便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 ∗ 本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L009)和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本文初稿曾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0 年第 4 期,在本刊发表时又作了一些修改。 ·53 ·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 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战略构想契合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一种深刻 变化:由信息革命所催生的模块化生产在几乎所有产业(包括许多服务业甚至农业)都导致了国际 分工的关键性变化:生产和服务功能在地理上的分散推动了产业价值链分工的新发展,从而催生了 跨国公司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迅速扩张。在新自由主义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采取外包和国外直接投资 的形式把大量生产活动转移到我国,从而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特别是高技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