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关于改进 党 的地 方治理 结构 的
比较研究
论“拾亩地 ”模式
荣敬本
年 月 日,浙江省 《象山
报》头版头条发表 了一篇引人注 目的报
导 ,标题为“拾亩地现 象 ”。
报导说: “在大徐镇西北部有一个
小村, 拾亩地村 , 户人家, 人 ,
耕地 亩,其 中水 田 亩 ,山林
亩,就是这样一个小村,现在办了 家工
厂 , 年产值达 多万元 ,人均收
入达到 元,一个小村能如此成功地
办起 家工厂,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
效益,这种现象已经被人们普遍关注。”
报导又说: “现在彩灯厂党支部和
拾亩地村党支部 已合二为一,厂支部和
村支部合并后,支部书记对村里的所有
工作全部是义务承担,不但不拿村里一
分报酬 ,厂里反而每年要上缴一部分
资金 。”
报导最后说: “也许正是有 由经济
能人组成的村领导班子,拾亩地村才有
了今天刮 目相看的成绩,并不断向着更
加美好 的前景迈进 。”
这种“拾亩地 ”现象,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再领
取村里 的报酬 ,都是义务工作 ,为村 民服务 。我们认为,这是农村
基层组织 中把党 的领导和人 民民主相结合 的成功 的尝试 。对这
种“拾亩地 ”现象,我们一直予 以关注 ,于 年 月 ,作 了详细
的调查,试 图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 的 比较角度 ,对这种现 象做
出研究。
“拾亩地 ”的由来
人名和地名往往有 自己的由来 ,有时会反映人们 的某种理
念 。例如,在上世纪 年代 ,往 往 会起“和平 ”的名字 ,因为反 映
了人 们 渴 望“世 界 和 平 ”。在“文 化 大 革 命 ”中 ,会 起“卫 东 ”“学
东”这类名字,这可能也是一种时尚,反映当时时代的特点。
地名往往 同地形有关 。例如 ,浙江省象山县就是因地貌而得
名的。唐神龙二年 (公元 年 )立县 ,因县城西北有 山形如伏
象,故名 象 山县 。
但是 ,地名往往也带有历史文化 的遗迹 ,象山县 的不少地名
同宋代康王避难有关 。据象山县地名志记载 :
金 兵 大举 南侵 ,掳走 徽、钦 二 帝 ,历 史上称“靖 康 之 耻 ”。康 王
赵构南逃 ,相传到过象山……但象山的一些地名来历 ,确与康王
避难有关 。
康王坐船南逃,金兵穷追不舍 。一天,康王进入乱礁洋 ,翘首
西望 ,满眼是崇山峻岭,决定只身弃船登陆,以避开金兵。他从毛
湾上岸 ,走到下毛湾 ,稍作停 留,准备上 马赶路 ,只觉浑 身无力 ,幸
亏路边有块大方石可作垫脚 ,才上 了战马 。这块大方石如今 留在
下毛湾村东路 口,高约半米 ,人称上马石 。下毛湾也因此别称上
马石 。
康王策马扬鞭,越过珠山,穿出珠山岙,后有金兵蜂拥紧追。
路人见一英俊小将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知是宋将,忙将他引入
小路 ,躲在 路亭 ,替他 脱 下 战袍 ,换上 民服 ,引他 向西南逃生 。后
来人们始知他就是高宗皇帝,因此称该亭为着衣亭。
再说康王马不停蹄,翻过几座 山,越过几道岭,被茫茫 的西沪
港挡住去路 ,他来不及多想,调转马头 向北登上一条矮岭头,猛见
远远的山坳炊烟缭绕,便策马向那山坳奔去。因有这段传说,后
人称这条岭为相见岭。
康王刚到村 口,不料金兵抄近路越过西山下岭。天无绝人之
路,慌乱之 中,康王猛见不远 的晒场上有个女子在晒谷,忙将 战马
隐入林中,跑过去向那女子求救。村姑眼见追兵将近,急中生智,
叫康王坐进箩里 ,上面再盖上一 只筐 ,说道:“壮士 ,你莫动 ,敌兵
由我对付 。”她 随手拿 过畚斗 ,畚 上稻谷 ,掺上草 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