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传统“重陆轻海”国防观成因
浅谈中国传统“重陆轻海”国防观成因中国是一个有着辽阔陆地面积的大国,同时也是有着18000多公里漫长海岸线的海洋大国。在冷兵器时代的古代中国,海洋的阻隔作用大于交通作用,因此统治者认为国防的重心在陆而不在海,直于明清时期演变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海禁”政策。因此,中国古代先民虽然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内陆文明,但海洋文明却一直受到压抑,未能正常发展。黑格尔说:”在中国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无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个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 。不可否认,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中国先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海洋活动并与海洋的搏斗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如对制盐、捕鱼等海洋资源的利用;对风涛、沙线、潮汐及天文气象与海洋的关系等海洋知识的认识;尤其是在造船航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见之史册。在中国古籍中,曾有黄帝时代”东至于海”、夏朝时”东狩于海,获大鱼”的记载 。。《尚书.立政》有华夏先民”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的记载。殷商时代,相传商王相十的势力,曾经达到海外,”我们虽然没法指出明确的地点来,但我们可断定它己东到沿海一带了。” 到了周代,领土发展到东方海洋的不仅有许多史料印证,而且还有”于越献舟”的记载。《诗经》有”沔彼流水,朝宗于海”之语,说明先人们已经把大海看作大江大河的归宿。1979年,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莫里亚蒂在给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的信中说:”由于一系列的新发现,开始提供了在哥伦布之前,中国人横渡太平洋的证据”。这里的证据,就是在美洲大陆发现的中国古代航海的”石锚” 。明代更是创造了中国古代远洋航行的高潮,郑和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抵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其航海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而发生于公元前485年的吴齐黄海海战,则是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海战,这次海战比罗马和迦太基在地中海进行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早了两百余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并非一片空白,无论是造船、航海方面的知识,还是海洋运输与海战经历,古代中国并不缺乏。但是,对海洋的认识,一直未能超越舟楫之便、渔盐之利的范围,”历代君民”漠视海洋,”皆舍海而注意于陆” 。即使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以海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只是扬威海外,换来所谓的”万邦臣服”。古代中国虽然努力尝试着从大陆型国防向陆海兼备型国防的整体转型。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重北轻南,重陆轻海,重农抑商”的陆权主义传统依然”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前,争取”海权”的国防观念始终没有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变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亦是在特定空间中进行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便是这特定空间 。中国背陆面海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对封闭、自成一体。西北是戈壁沙漠,环境恶劣,西南是世界屋脊,高不可攀,东北是茫茫林海,人烟稀少,东南则是浩瀚的海洋,令人却步。这些地理障碍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几乎是难以逾越的,处在这样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是非常安全的,中国周边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对中国构成致命的威胁。这个生存环境地大物博,在冷兵器和农业为主的时代,足够中国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辉煌的农业文明。在随后几千年的时间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一直以黄河为中心,以大海为界限,演绎着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相对隔离而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地缘环境,造就了中国古代外防内化的治国体系,对中国古代统治者而言,其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的农民起义或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统治者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内治和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上,甚至为此而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筑万里长城。几千年来,匈奴人、蒙古人、女真人以及沙皇俄国构成了对中国内陆持久的威胁,他们或不断袭扰中原农业社会,或侵占我国陆地边界领土。一些较小的少数民族如鲜卑、羌、契丹等也曾趁乱入主华夏。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存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朝廷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财力用在维持北方的安定上,政治中心因此也一直位于内陆,这必然不利于全社会海洋意识的培养和发育。”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都是陆地,而不是像希腊人那样生活在海洋。” 明朝以前,外界对中国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世界上这么多文明古国中,”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惟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 。这是地理环境的封闭所造成的,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区别之所在。
其次,传统文化的影响。
早在周朝,中国的政治区域就有”五服”之说 。”服事”的思想,构建了以王朝为中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