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有话可说”及“说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学生“有话可说”及“说好”

让学生“有话可说”及“说好”王丛: 近年来语文高考多出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成为语文高考的最佳作文方式,因其将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表达、输入与输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孙志毅: 何止是“近些年”,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20多年了。应该始于1984年。那年的作文题就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的议论文,题目自定。”此前,高考作文基本有两种形式:一是政治色彩、意识形态色彩浓,与时局密切相关的作文题,如1962年的《雨后》。此类作文题基本上就是写社论,这种模式在“文革”后还延续了两年,如1977年的《我在战斗的这一年》。一种是读后感,有的是读文,有的是读画。前者如1980年的读《画蛋有感》,后者如1983年:根据一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写一段关于画的说明文字,并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王丛: “材料作文”的材料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晓畅明白;二是有教化意义,即对学生的成长有导向的作用。(说“教化”不说“教育”,因教育太嫌生硬,教化则有自然引导的涵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而让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材料才是好材料。即便高考因选拔而需要分高下,作文的高下也应在写得“好不好”,而不应在“写得出写不出”。故意出让学生无话可说的作文材料或作文题目,是出题人把学生当做敌人当做自己的玩弄对象了,是心理变态,即便是高考,也不应如此。 孙志毅: 依我看,怕师生猜题、押题是发明“材料作文”的原始动机。至于“让学生有话说,但说好不容易”是附带的、客观的效果。命题好的话,应该让考生有话说,不同层次的考生说不同层次的话。这既能体现一下“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能区分出三六九等来。平素的作文教学岂不也该如此?你命了《我的父亲》这个题,就有个别学生无法写(单亲、遗腹子等)、不想写(父子关系紧张,不想提他)。你命了《论科学发展观》,替领袖想“国是”,考生就会“无话说”。所以我还是主张所命之题要让所有考生都能下笔。但我不同意你说的“晓畅明白”。因为拿到命题材料之后须经过一番思索(特别是能“多元解读”的材料),即所谓的“审题”,寻找到新颖的立意角度才好。光追求“晓畅明白”,是否会回到“文革”前的僵化模式?如1977年的《在红旗下》,1978年的《论实事求是》。 王丛: 今年辽宁的作文题的材料,讲述的是一位女钢琴家穿着朴素在舞台上演奏钢琴,这一举动引起了争议。而女钢琴家说“音乐应该隐藏在衣着背后”。拿上述标准衡量,这个材料就不够晓畅明白,所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是提倡朴素?是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学生不知道材料说的是什么,自己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据说“考生纷纷表示,今年的作文题目有些难度,不好把握”。 孙志毅: 这似乎不是命题有“难度”的问题,而是命题表述不清所致。“音乐应该隐藏在衣着背后”?不对吧?这是钢琴家口误,还是命题人糊涂?我理解这个故事是想说“华丽的服装应该隐藏在音乐的背后。外行听音乐会往往会犯买椟还珠的错误”。它的“教化意义”应该是不能主次颠倒,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让我想起一个小提琴家的故事: 说欧洲一个声名显赫的小提琴家将在某地演奏。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美元。有一些听众为了看一看那价格昂贵的乐器,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至。那把引人入胜的小提琴发出了异常美妙的琴声,使听众如醉如痴……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具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摔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身碎骨了。观众莫名惊诧。主持人宣布说:“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坏的并不是五千美元的,而是七十美元的普通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嘛,各位是会清楚的。现在,要以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这个小提琴家是帕格尼尼?还是谁,我忘了。但与考题有类似的“教化意义”…… 王丛: 今年浙江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故事,讲述了作家上中学的女儿,成绩平平,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23号”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但在母亲刘继荣眼里,女儿是个想要成为英雄的人。但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母亲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拿上述标准衡量,这个材料就缺乏教化意义:从材料的思想倾向看,是提倡学生要有平常心,甘于做为别人鼓掌的人;但出题人似乎忽略了,平常心应该是成人而非学生应有的心态,是对现实而非对人生目标应有的心态。 一个学生的人生目标是为英雄鼓掌而不想成为英雄,这是平庸,不是平常。所以,这个省的考生可能会因面临两难的抉择而觉得不好下笔:肯定“为英雄鼓掌”就鼓吹了平庸,提倡当英雄又违背了材料的主旨。 孙志毅: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