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人物悲剧
论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人物悲剧摘 要: 乔治·艾略特在名著《米德尔马契》中描写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本文分析了卡苏朋、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她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成为一个个有思想有呼吸的人物,在命运的长河中挣扎起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紧紧相连,即使在现代也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在此书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乔治·艾略特对普通小人物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米德尔马契》 人物 性格 悲剧
弗·雷·利维斯博士曾高度评价乔治·艾略特说:“她最好的作品里有一种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利维斯,2002:163)此评语用于评价乔治·艾略特后期经典作品《米德尔马契》并不为过,《米德尔马契》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中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人文风貌,并传神刻画了数个真实自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分析《米德尔马契》中卡苏朋、多萝西娅、利德盖特的性格缺陷和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揭示他们悲剧命运的必然。
一、卡苏朋的人生悲剧(学术生涯与情感生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马新国,2008:34)所谓“严肃”是指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主人公为某种正义事业进行合理斗争,由于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使其受难、失败或牺牲。 (马新国,2008:35)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马新国,2008:39)所以据此标准,卡苏朋只是令人生厌,算不上悲剧人物。然而,乔治·艾略特并不要写英雄伟人的悲剧,她更看重与怜悯的是普通小人物的命运。
爱德华·卡苏朋牧师在米德尔马契是上层人物,在当地“以学问渊博著称”,(乔治·爱略特,2006:8)多年来他殚思竭虑想写一部《世界神话索隐大全》,(终未成稿),45岁依然孑然一身,这样一个“学术派人物”当然令人钦佩,所以尽管他长相难看、皮肤蜡黄,出身名门、年轻漂亮、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多萝西娅还是立刻把他看作“当代的奥古斯丁”,倾心相许,希望能助他完成宏大的志向。遗憾的是这只是她海市蜃楼般的幻想。卡苏朋先生尽管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外人看来高深莫测,可是他的研究只是跟在古人的后面“继续爬行,或者纠正他们的错误,是毫无意义的”(乔治·爱略特,2006:214)。他自己也曾说:“我过于重视精神方面,因为我终日跟精神世界打交道,生活在古人中间。我的心有点像古代的幽灵,在人间游荡,竭力要设想一个它生活过的世界,尽管那个世界只剩了一堆废墟,早已面目全非。”(乔治·爱略特,2006:15—16)。他的学问不仅没让他朝气勃勃,对人生充满睿智,像一盏明灯给众人指引方向,反而让他像一只井底之蛙,不愿了解世界上其他同行在此领域的新进展,“他们已经开拓了康庄大道,”而他“却还拿着袖珍指南针,在森林里摸索。”(乔治·爱略特,2006:190),经年累月的研究,他记录了堆积如山的笔记,却从未动笔撰写他想象中的传世之作,因为他根本就已被淹没在那如汪洋大海般的细枝末节中,无法形成完整清晰的思路。在“死读书,读死书”的漫长岁月中,他不仅未能形成独立的创造性的观点和学问,更可怕的是丧失了“思想和感觉上对一般人类生活产生反应的能力……他的知识只是没有生命的僵尸。”(乔治·爱略特,2006:267)他“只能夜以继日地埋头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管窥蠡测,既野心勃勃,又胆小如鼠,顾虑重重,目光如豆。”(乔治·爱略特,2006:200),这种生活造成他的思维刻板封闭,极端狭隘。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需要一位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会使青春的光芒照亮或改变壮年时期的劳累工作”,(乔治·爱略特,2006:24)令我们始料不及的是卡苏朋婚前的体会:“当定下的婚期日益临近时,卡苏朋先生并没觉得他的情绪如何兴奋,对婚后生活的展望,根据大家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片繁花似锦的园林,然而他始终觉得,它比他以往手持蜡烛独自出入的地窖好不了多少。他不敢向自己承认,更不敢告诉别人,他总感到奇怪,虽然他赢得了一位可爱的,性格高尚的少女,可是他没有赢得欢乐,尽管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乔治·爱略特,2006:83)“于是他断定,男子的所谓激情其实并无其事,只是诗人们的夸张罢了”。(乔治·爱略特,2006:60)我们可否解释为精神上长期的幽寂隔绝和刻板教条的学术生活,使卡苏朋先生已经丧失了对生活的激情和感受能力,即便面对最美的风景他也无法欣赏体验,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卡苏朋的悲剧确实不崇高,但谁能说他不可悲呢?罗素说过:“读书有两种动机,一种是欣赏,另一种是炫耀。”(罗素,2009:36)卡苏朋无疑属于后者,他最渴望别人的欣赏却又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他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却始终无法投入,学术上的贫瘠耗尽了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