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相色谱(10h).ppt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气相色谱(10h)

第四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简介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简称GC)是五十年代初随着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色谱分离分析技术,主要用来分离分析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也是测定有关物理化学常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有效工具。它已成为现代广泛使用的几种仪器分析方法之一。 一、气相色谱的基本过程 气相色谱与经典液固色谱比较,在操作上有些差别,但分离原理是一致的。它同样具有两个相,流动相和固定相。用氮、氩、氢、氦等气体作流动相,称为载气。 固定相装在色谱柱内,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或有机液体。 有机液体作固定相的叫作固定液。为了使它在色谱柱内固定下来,将它们涂渍在一种多孔性的固体表面上,这种固体起支持固定液的作用,称为担体。将涂渍有固定液的担体(称填料)装填在色谱柱内。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一)高效能 ①它能分离分析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用气体作流动相,由于气体粘度小,传质速率高,在两相间容易达到平衡,这样可以采用比较长的色谱柱,获得高分离效率。气相色谱分析10~20个组分的混合物是很容易的事。如气相色谱法可解决石油馏分中150个以上组分的分离分析问题。②高效能亦表现在它能分离分析性质极为相近的组分,即具有很高选择性。如有机化合物的各种结构异构体,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很相似,沸点差往往不到1℃,例如二甲苯的三个异构体,顺、反-1,3-丁二烯异构体等,都可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 。 (二)灵敏度高:可检定 10-7~10-12克,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能测定超纯气体,高分子合成中单体内10-4~10-7%的痕量杂质;在环境保护中,对大气和水中0.1ppm以下污染物测定,生物体中1ppm以下农药残留量测定等。 用量少,液体样品一般0.1~1mg;气体样品1ul~1ml就够了。 三、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气相色谱主要根据固定相和分离机理不同,分为气-固吸附色谱和气-液分配色谱。 气-固色谱是一种古老的色谱技术。主要用在分离分析永久性气体和C1~C4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固体吸附剂能耐高温,对烃类异构体有很好的选择性。但固体吸附剂品种少,吸附力强,有时具有催化活性,吸附平衡常数比气-液色谱分配平衡常数大,保留值大,因而不适合于分析高沸点化合物,加上制备固体吸附性能重复性较差,这样使气固色谱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远不如气液色谱使用广泛。 气-液色谱液体固定相品种多,可供选择范围广。固定液纯度高,色谱性能重复性好,目前大多数气相色谱分析是气-液色谱。 2.根据色谱柱结构不同,气相色谱分为填充柱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后者又称为开管柱气相色谱,它的分离效率比填充柱高,但操作技术比较麻烦,实际应用不如填充柱色谱普遍。 3.根据分离样品量和分离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分析气相色谱和制备气相色谱。制备色谱分离样品量较大,一般用于制备色谱纯样品。 4.根据色谱柱温不同,有恒温色谱和程序升温色谱。 此外还有利用色谱柱作为微量化学反应器,在色谱柱内进行微量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色谱,这种色谱技术,比较多的应用在催化剂研究上。其它还用在分析有机元素的元素分析色谱,用在分析高分子化合物的裂解色谱等。 四、气相色谱的发展和应用 气固色谱1943年就已出现。 气液色谱最初是在1952年英国人马丁(Martin)用气体作流动相,有机液体作固定相,进行色谱分析,配合自动酸碱滴定,作C1~C12脂肪酸的微量测定,气相色谱首先出现在生物化学领域,但它的迅速发展是由于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 1956年在伦敦召开第一次国际气相色谱讨论会。 气相色谱发展初期,采用蒸气夹套恒温,柱温只能升到100℃左右。后来用空气强制循环系统加热,使柱温可升到300~400℃,大大扩大了气相色谱使用范围,随着检测器发展和准确定量分析需要,1957年出现了商品色谱仪。 1952年,马丁提出气相色谱塔板理论,1956年荷兰的范特姆特[Van Deemter]提出填充柱速率理论。1958年美国的戈雷[Colay]发明高效能毛细管色谱柱和相应的速率理论。这一时期,由于气相色谱各种离子化检测器的出现,气相色谱灵敏度从 10-4~10-6 克提高到10-8~10-12克,分析样品从几十毫克降到几个微克。柱的效率也迅速提高,从每米1000塔板数上升到每米104~106塔板数。 1954年我国有关部门开展气相色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短时期内就掌握了色谱技术。 1958年,国际上毛细管色谱技术刚出现,我们国内就制作出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毛细管色谱柱。 1961年和1965年,分别召开了国内第一、第二次色谱报告会。 1956年,国内出现了成批的定型商品色谱仪,这种仪器,只具有一种热导池检测器,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