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核心级农业经济期刊投稿论文范文
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核心级农业经济期刊投稿论文范文
【摘要】在瑶族历史中,茶山瑶的来源及迁徙至今未有定论。根据茶山瑶语言、族称、居住地、种植等情况,以及历
史资料记载,其来源与壮族先民汉代百越有直接关系,并在南北朝时期以种植茶叶为官府服茶山徭役,始称为茶山徭
人。后迁来的居民“入乡随俗”被同化。明洪武至万历年间,茶山徭先民多次起义失败后逐渐消失。此后迁来者亦继
承茶山徭役、赋税、文化风俗及语言,成为茶山瑶。
【关键词】茶山徭役,茶山瑶,迁徙,继承,核心级农业经济期刊
一、壮族先民百越及茶山徭先民
(一)百越与壮族
茶山瑶在瑶族支系中属于人口最少、居住范围最小、被了解最少的一支,其来源及迁徙至今未有定论。据资料记载,
过去居住在立山县、永安州(今蒙山,包括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山瑶地区)的茶山瑶先民,与壮族的先民百越有密切关
系。
蒙山古为百越地。商周时期,南方百越兴起,居住在今蒙山一带的原始居民成为百越中的苍梧部落,留下20多个以百
越语“毋”字所取的村庄地名并沿用至今。如文圩镇毋卵(夥)、毋磴;夏宜瑶族乡毋陈、毋因;西河镇毋塄(伦)
;蒙山镇毋仑;新圩镇毋粱、毋上垌等。
“毋”,在百越语中为“广”、“大”之意,“广大,百越语称羞绎纷毋,言既广又大也”。例如“毋卵”意为村前
有圆土堆形如巨卵;“毋磴”意为村旁有大石级;“毋梁”意为地处大土梁等。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岭南属汉,百越族称逐渐消失。今蒙山一带原百越族人部分融入
汉族,成为汉族先民,部分转为壮族先民,以壮语取名沿用至今带“拿(那)、蕾(屯)、六、板”等字的自然村名
如拿(那)喇、蕾门、六桂、板寨等,共有200多个。壮语“六”即“山或山坡”,“拿(那)”意为田,蕾即塘或
坑,“板”意为村。
瑶族聚居地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金秀、三角、罗香、长垌等乡镇,也有一批沿用至今的壮语地名,如忠良乡六业
、蕾(屯)旺、拿金、板显;金秀镇六仁、六坪、六茶;三角乡六定、六坪、拿(那)坳;罗香乡六竹、拿(那)历
、六对;长垌乡六架、拿办等。
明清时期,永安州(今蒙山县)西南疆界是“西至修仁东岸村九十里,至州治三十里;西南至浔州府平南县龙山脚二
百里,至县治一百三十里(省志共计三百十里)”。包括今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罗香乡、金秀镇东部,平南县马练
乡等地。
民国后,罗香、金秀镇东部、马练乡等地先后划出,1952年5月,岭祖瑶民自治区划属大瑶山瑶族自治区(今金秀瑶
族自治县)。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版《广西通志》记载:“岭表诸夷,种落不一,皆古百蛮之种也。”“诸夷”,即对当时
岭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称呼,而“百蛮”,则是对汉代前居住在当地的百越和其他民族的泛称。“长沙郡又杂有夷蜒,
名曰莫徭”。
以上记载说明,古代岭表“诸夷”,虽然“种落”不同,但“皆古百蛮之种”,即百越族后裔的种族,与后来的“莫
徭”有密切关系。
(二)壮族与茶山徭先民
从百越语和壮语地名分布情况看,今蒙山新圩镇双垌村毋梁、坝头村毋上垌汉代前为百越居住地,位于忠良口,距今
忠良乡驻地不到20里。金秀瑶族自治县茶山瑶居住地没有带“毋”字地名,一是说明汉代前尚未有百越人在此居住,
二是可能已经有百越人居住,但以百越语所取的地名没有流传下来。
在壮语地名中,忠良乡六龙(今立龙)、蕾(屯)打、板显,金秀镇六拉、六段、六茶,罗香乡六竹、六对,三角乡
六定等村,既是壮族先民百越在此居住时以壮语所取的地名,又是后来茶山瑶居住地。从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中,至
中国月期刊咨询网
少可以肯定,汉代百越族称消失后,后来成为壮族先民的部分百越族人已经迁居这里。
另外,从百越语和壮语地名的分布中还可以发现,汉代百越族发展成为壮族先民后,原居住地逐渐被汉族人挤占而迁
居山区。一支由今蒙山新圩镇双垌、坝头向西迁人今忠良乡,再向西迁到金秀镇东部和北部六仁、六坪、六茶、六段
等深山;一支由今蒙山文圩镇及夏宜瑶族乡向西迁到忠良乡南部六干及罗香乡北部;其他由平南县向北迁到罗香乡南
部,也有的由象州向东迁到长垌一带。
特别是金秀镇共和村的六茶和罗香乡的山茶,前者在壮语中意为山茶,壮语属倒装句,即茶山;后者亦属壮语倒装句
式,即茶山,显然是壮族先民汉代百越部分人迁来后,已经在这里种植茶山,以壮语取名为六茶、山茶。这充分说明
,汉代在这一带居住的壮族人已经种植茶山,后来以种植茶山为官府服茶山徭役,成为最早的茶山徭先民。
另外,从“茶山瑶整个民族不
文档评论(0)